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803226
大小:5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19
《第3节-比热容第1学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比热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过程与方法1.亲身经历参与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并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交流与分析,利用比热容解释相关现象及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产生乐于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
2、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教学过程实录】 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中午和傍晚,有人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
3、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一、进行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
4、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
5、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
6、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 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师:请做完实验的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学生进行实验,填表: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7、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板书:比热容概念)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请同学们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屏幕投影)。师生共同分析: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最强。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这是沿海气温温差较小的原因。夜晚,水和沙石同样放热,水温比沙石温度高,因此,晚上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说明:学生终于明白小胖子(乙)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
8、认知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 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