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797449
大小:27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19
《微波实验教学文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微波实验【目的】光是一种电磁波,一般可见光的波长为0.4μm~0.7μm(1μm=m),由于这么小的波长在实验上不易观察与操作,故本实验利用一波长约为3cm之微波来探索一些光的现象。图一即为各种不同波长范围之电磁波谱。圖一電磁波譜【原理】1.驻波(standingwaves):当两电磁波在空间中相遇时,其波形会彼此重迭(superpose),也就是此合成波的电场为这两电磁波个别的电场之和,这就是所谓的重迭原理(superpositionprinciple)。今考虑两个有相同的频率,但以相反方向行进的电磁波在空间中相遇的情形。以数学式来表示的话,一个向负X轴方向行
2、进的波,可表示成(1)式中,表振幅,k为角波数(angularwavenumber),ω为角频率(,f为频率)。图二(a)所示,即为此行进波分别在时间t=0,t=T/4,t=T/2,及t=3T/4(T=1/f,T为周期)各不同时间的波形。而一个向正X轴方向行进的波则表示成(2)其图形则图标于图二(b)。圖二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当此两波相遇,其合成波可依重迭原理得:=(3)利用和差化积的公式则(3)式可改写成(4)从上式可看出,此合成波不再是行进波,因为如果在某个瞬间来看此波,则(4)式中,方括号内的项可视为此合成波的振幅,所以此合成波在空
3、间中只是随着时间改变振幅大小的弦波,并不会行进,故称之为驻波。驻波之形成则图示于图二(c)。图二(c)中,有几个以黑点标示的位置,其不论在任何时间都是呈静止不动的,此称之为节点(node)。欲求节点发生的位置可依(4)式,求出无论任何t值,均能使之x值。因,所以可得节点发生的条件为由上式,我们可看出相邻之两节点的距离恰等于半个波长。本实验利用金属反射器将发射器发出的微波反射回去,此反射波与入射波以相反的行进方向在空间中相遇,形成驻波。实验即是根据上述原理以微波检测器来找出驻波中,节点发生的位置。2.极化(polarization):电磁波的极化一般可分为线性极化,圆形极化,椭圆极化以及
4、未极化等。本实验则仅讨论线性极化的现象。所谓线性极化,是指无论在什么时间,电磁波在任意位置的电场(或磁场)方向均相同者(意指其振动方向均在同一平面)。圖三图三所示,就是一线性极化波的例子。图中,电磁波的电场方向与X轴平行,磁场方向与Y轴平行,而波则以Z轴的方向行进。一般而言,波的极化方向是依其电场方向决定,所以图三所示之波形为一垂直极化波,因为其电场方向无论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位置都是保持着垂直的方向;反之;若电场的方向始终维持在水平方向,则称之为水平极化波。圖四本实验所使用的微波发射器其发出的电磁波即为一线性极化波,至于
5、波的极化方向则与发射器中微波二极管的轴心方向一致。如图四所示,当发射器中的微波二极管呈垂直装设时,其发射出的微波就为垂直极化波。同样地,在微波接收器或微波检测器的电路中也配置了检测微波用的检波二极管,也只有与检波二极管轴心方向一致的微波成份才会被接收。因此当检波二极管的轴心方向与发射器发出的线性极化波的方向有一夹角θ存在时,如图五所示,则检波二极管所接收到电场只有与二极管方向一致的分量,若此线性极化波的电场为E,则=Ecosθ。所以当发射器与接收器中的二极管方向相同时(θ=),接收器可接收到最大的讯号:反之,若发射器与接收器中的二极管方向互相垂直时(θ=9),则接收器将无法接收到的讯号
6、。圖五极化器是一种只让某个极化的方向的波能够通过的装置,因此若未极化的波通过一极化器后,将形成极化波。而线性极化波通过极化器的情形,则要取决于线性极化波的极化方向和极化器的极化方向而定。如图六,一个未偏极的电磁波,从右方入射至极化器(平行于y方向)其电场可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之,分量。使传导电子沿着栅柱方向产生电流,电子与晶格原子碰撞损失部份能量,产生焦耳热。电子沿y方向被加速,因此,在栅极前后方向产生辐射。向前方向之辐射因相位关系与入射波抵消,以致于极小,或为零。相反地,在x方向电子移动很小,对应的电场不受影响地通过极化器,故极化器的传递轴垂直于偏极轴(现图六,极化器之偏极轴方向为y轴
7、)。圖六極化器之極化原理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圖七3.迈克生干涉仪(michelsoninterferometer):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光的平涉现象,可以用来很精密地量测长度或长度变化量的仪器。迈克生干涉仪是迈克生(A.A.Michelson)博士于1881年最早建立的,其架构如图七所示。光由光源P出发,入射到分光镜(beamsplitter)M,使得一半的光反射至反射镜另一半的光则通过分光镜M至反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