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总结】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点总结.doc

【知识点总结】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点总结.doc

ID:60787865

大小: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18

【知识点总结】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知识点总结】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知识点总结】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知识点总结】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知识点总结】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知识点总结】教科版六下科学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3、放大镜中间厚度(越厚),放大得(越大),看到的范围(越小)。4、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5、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

2、(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6、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大小。7、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8、 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

3、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9、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10、 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11、 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既有单细胞组成的生物,也有多细胞组成的生物12、 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利用(脱脂棉纤维)控制微生物的运动。13、 (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4、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

4、)(绿)三种颜色组成。15、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微生物对人类并非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杂交水稻(袁隆平),酵母菌它可以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16、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

5、组成的。2、 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3、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4、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

6、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5、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6、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7、 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8、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

7、沉淀物)等。9、 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10、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第三单元宇宙1、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1/4),它的引力是地球的(1/6),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2、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

8、朗)。3、 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4、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5、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6、 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望月)。7、 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1、月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