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778604
大小:243.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18
《H型钢工艺流程教学文稿.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H型钢工艺流程放样允许的误差见下表:号料号料前认真检查钢材的材质、规格、数量、裂纹等,确定无误后进行号料。在钢材上画出加工位置线,并标出工艺的零件号。而后用样冲冲点。 画线号料质量检验方法:用钢尺检测。放样和号料应预留收缩量(包括现场焊接收缩量)及切割、铣端等需要的加工余量。铣端余量:剪切后加工的一般每边加3~4mm,,气割后加工的则每边加4~5mm。切割余量:自动气割割缝宽度为3mm,手工气割割缝宽度为4mm(与钢板厚度有关)。本次号料剩余材料应进行余料标识,包括余料编号,规格,材质及炉批号等,以便于余料的再次使用。切割切割前,对下料工确定的号料尺寸进行复核,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切割。
2、切割前应将钢材切割区域表面的铁锈、污物等清除干净,切割后应清除熔渣和飞溅物。切割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注:t为切割面厚度。气割操作应注意的工艺要点:A、气割前必须检查确认整个气割系统的设备和工具全部运转正常,并确保安全。在气割过程中应注意:a、气压稳定,不漏气b、压力表、速度计等正常无损。c、机体行走平稳,使用轨道时奥保持平直和无振动。d、割嘴气流畅通,无污损。e、割炬的角度和位置准确。B、气割时应选择正确的工艺参数,工艺参数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气割机械的类型和可切割的钢板厚度进行确定。C、切割时应调节好氧气射流(风线)的形状,使其达到并保持轮廓清晰、风线长和射力高。D、气割前,应去除
3、钢材表面的污垢、油污及浮锈和其他杂物,并在下面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利于熔渣的吹出。气割时,割炬的移动应保持均速,割件表面距离焰心尖端以2~5mm为宜。E、气割时,必须防止回火。F、为了防止气割变形,操作应遵循下列程序:a、大型工件的切割,应先从短边开始。b、在钢板上切割不同尺寸的工件时,应靠边靠角,合理布置,先割大件,后割小件。c、在钢板上切割不同形状的工件时,应先割较复杂的,后割较简单的。d、窄长条形板的切割,采用两长边同时切割的方法,以防止产生旁弯。开坡口开坡口,采用坡口倒角机或半自动切割机,根据H型钢的板厚、坡口要求制备引弧板及引出板,引弧板及引出板的坡口形式应与H型钢的坡口形式相同
4、,引弧及引出长度应不小于60mm,其材质应与母材相同;坡口加工完后,必须对坡口面及附近50mm范围内进行修磨,清除割渣及氧化皮等杂物,同时,对全熔透焊和部分熔透焊的坡口,在其过渡处应修磨出过渡段,使其平滑衔接。拼装H型组对前应对钢材表面曲度、高度、平整度进行检查。对钢板接触面的毛刺、污物和杂物等应清理干净,以保证构件的组装紧密结合。组立前应备齐检测工具,如直角钢尺、钢板尺等,以保证组立后有足够的精度。点焊焊材材质应与主焊缝材质相同,长度50m左右,间距300mm,焊缝高度不得大于6mm,且不超过设计高度的2/3。由于构件较长,故腹板和翼缘板都有对接焊缝。①H型钢的组装可采用H型钢流水线组
5、装机或人工胎架进行组装,其中,起始焊点距离端头距离为30mm,当零件长度较短,其长度在200mm以下时,定位焊点分为两点,分布位置分别为距离端头20mm。②H型钢在进行组装定位焊时,母材上不允许有电弧擦伤,定位焊咬边应在1mm以内;③H型钢翼板与腹板对接焊缝应错开200mm以上,以避免焊缝交叉和焊缝缺陷应力集中;④H型钢翼板与腹板之间的组装间隙△≤1mm。焊接焊接顺序:打底焊一道,填充焊一道,翻身,碳弧气刨清根,反面打底填充,盖面,翻身,正面填充,盖面焊。焊前准备为防止焊缝缺陷产生,焊接应在组装质量检查合格后进行。在每个焊口施焊前,对坡口及周边的范围内进行清理。清除水份、脏物、铁锈、油漆
6、、油污等杂物。施焊前确认可施焊条件,检查坡口尺寸、角度、钝边、间隙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作好记录,作为超声波检查的依据。正式施焊前,对钢板焊缝区(100mm)进行预热,以减少钢材收缩应力。焊条、焊剂应进行烘干,根据焊接条件、坡口形式、施焊位置、板材厚度选择合理的焊接电流及焊条,焊接时,严禁在焊缝区域外母材上打火引弧。重要结构在施焊前,应进行模拟实物的确认性试验。确定工艺参数等,经无损探伤合格后,作抗拉、抗弯、冲击试验。全部合格后,方可准予施工。焊接的起弧和收弧部位易产生未焊透等缺陷,所以,焊缝端头、转角及应力集中部位,不能作为焊缝的起点和收尾点。应增加引弧板。引弧板应与母材材质相同,焊接
7、坡口形式相同,长度应符合标准的规定。焊接时应制定合理的焊接顺序,采用可靠的防止和减少焊接应力变形措施。具体焊接时应根据实际焊缝高度,确定填充焊的遍数,构件要勤翻身,防止构件产生扭曲变形。如果构件长度大于4m,可采用分段施焊的方法。对于需要进行焊接前预热或焊后热处理的焊缝,其预热温度或后热温度应符合国家现有标准的规定或通过工艺试验确定。预热区在焊道两侧,每侧宽度均应大于焊件厚度的1.5倍以上,且不应小于100mm;后热处理应在焊后立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