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768445
大小:90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16
《最新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知识讲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案例背景】前段时间三年级上到“分米的认识”的时候,对这节课感触很深。“分米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厘米、毫米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
2、结合本班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厘米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案例描述】一、复习导入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生: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一本练习册厚约5(毫米)一根跳绳长约2(米)一块橡皮的长约3(厘米)一张课桌面的长约6()
3、质疑:一张课桌面的长约6(),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6米太长,6厘米太短了。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师: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生:米和厘米之间是分米。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
4、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师: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10厘米。(板书)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生:铅笔,粉笔…3、认识几分米。师: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米和分米的进率。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质疑:米与分米之
5、间是什么关系?1米=10分米。(板书)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毫米1分米=100毫米4、实践活动。(1)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2)指名汇报交流。三、巩固练习1、课件出示:2分米=()厘米250厘米=()分米50分米=()米100厘米=()米1、
6、填上合适的单位.课桌的高度约6()黑板的长约4()榜样专栏的长约12()小明的身高是140()2、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分析】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和毫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刚刚起步,如何才能上好这节课,如何体现“新观念,牢基础,活思维”,我觉得我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都还有一定距离,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感触:1、有一定开放度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要有一定的开放度,本节课我用到的方法是“点拔-探究”法。“点拔-探究”法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思维的作用就是“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客观评价
8、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新知识,使学生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事,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