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其形成和干预机制理论探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其形成和干预机制理论探究

ID:6076309

大小:3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2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其形成和干预机制理论探究_第1页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其形成和干预机制理论探究_第2页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其形成和干预机制理论探究_第3页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其形成和干预机制理论探究_第4页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其形成和干预机制理论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其形成和干预机制理论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其形成和干预机制理论探究  【摘要】伴随着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网络成瘾”这一社会现象也应运而生。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呈逐年上升之势,由于沉湎网络导致大学生学业荒废、社交障碍、人格异化等问题已成为当下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项顽疾。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育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国内外网瘾形成及治疗理论进行初步研究,为今后高校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和教育引导实践探寻理论基础。【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如果

2、使用不当又会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7IAD)。网络成瘾又被称为“网络依赖”、“问题性网络使用”、“计算机强迫性使用”、“病态性网络使用”等。突出表现为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伴随焦虑性情绪,从而对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一定影响[1]。虽然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尚未对网络成瘾形成一个广泛认可的概念定义,但研究者对这一现象也取得了一定共识。如他们一致认为网络成瘾为过度、不合理的计算机使用,成瘾人群在这一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最终导致抑郁以及重要生活领域功能的损害[2]。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到,随着互联网迅速广泛

3、的普及以及网民人数的迅猛上涨,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人也是越来越多,据2009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大约每六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有网络成瘾倾向。2013年1月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3]。7同时,我国的网络成瘾问题在年龄构成上与国外同类人群相比,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国外的研究报告显示网瘾的突出发病年龄主要是在25岁至30岁左右,而我国过度使用网络的主体人群年龄相对来说相对偏小。最新调查显示,10-29岁网民人数所占比例连续多年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比例高达55.

4、6%。由此可见,在我国,青少年是过度使用网络的主要易感人群,而大学生又是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据有关研究结果表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在8%~14%[4]。由于高校松散型学生管理体制,大学生能够脱离家长的监督、自由闲暇时间充裕、网络资源的易获得性和网络终端的普及性以及大学生本身的好奇心探索欲,是高校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的重要原因。网络成瘾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每年退学学生中至少有80%的人与网络成瘾有关[5]。沉溺于网络不仅会导致大学生的学业荒废,还会影响其自我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导致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显示人际关系淡漠等一系列的社会性发展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

5、及,大学生在我国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面对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合理指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避免陷入网瘾泥潭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少学者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和干预机制做出了相关研究。因此,进一步探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网络成瘾?国内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7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Davis在研究病态性网络使用的产生和发展时,把目光聚焦在认知上,提出了认知—行为模型[6]。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非适应性认知——包括对外部世界

6、和对自我的歪曲认知,如低自我评价、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怀疑或者自我只能在网络中才能感到被人尊重,寻找到自我价值感等,这些歪曲认知导致并加剧了个体的网络成瘾症状。Davis认为非适应性认知是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充分原因,除此之外影响网瘾形成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个体的易患素质(如抑郁、社会焦虑、物质依赖等)、外在的压力源(互联网新技术的引进)都是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必要条件。高文斌等基于依照个体心理发展过程,通过大量实证性研究,提出了网络成瘾“失补偿”假说[7]。其主要观点是: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阻碍,在发展受阻时,他们会选择一些补偿性行为进行修复,上网就是其中的

7、一种修复方式。健康的上网行为形成“建设性补偿”,帮助其恢复常态发展,相反,如果形成“病理性补偿”,最终发展为“失补偿”,就会导致网络成瘾行为,这是发展偏差和中断的表现。吴晟等在对网络成瘾和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被试都存在心理正常发展的渠道缺失问题,如学业竞争、人际交往和性教育等,区别在于非网络成瘾学生可以通过建设性的补偿机制完成自我心理修复,而网瘾学生则采用了无节制的上网这一病理性补偿方式,进一步导致心理发展受阻,这个研究发现再一次支持了失补偿假说[8]。以上这些理论模型对于我们了解网络成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