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ID:6072932

大小:3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2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_第1页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_第2页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_第3页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_第4页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穴温针法、配穴视虚实行补泻手法;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记录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和颈动脉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治疗组经温针夹脊穴治疗后总治疗有效率为96.875%,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血流量比治疗前有所好转,但是治疗组的血流量增大和正

2、常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夹脊穴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增大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温针夹脊穴;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1)22-100-0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高峰年龄出现低龄化趋势。在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占10%左右[1],其中又以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主,占所有颈椎病类型的9%左右[2]。而由于颈部的椎间盘突出、颈部肌肉扭伤、慢性劳损等原因不

3、断刺激周围的神经、压迫血管,导致相应区域的供血不足而产生持续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偏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称为颈源性眩晕。唐汉庆[3]报道,颈源性眩晕是因为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相应的可以产生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引起脑卒中。故有效的治疗和缓解颈源性眩晕,可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减少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28例,探究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28例,均经过颈部ct、cr、普通x光或者椎动

4、脉彩超确诊,诊断符合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的诊断标准[4]。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其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28~66岁,平均(47.5±1.2)岁,病程3个月~3年。对照组64例,其中男44例,女20例,年龄19~68岁,平均(46.5±1.0)岁,病程2个月~6年。大多数患者因持续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偏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而就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经调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夹脊穴温针法、配穴视虚实行补泻手法,实证配行间、印堂、中脘、阴陵泉、水泉;虚证配百会、风

5、池、膈俞、肾俞、足三里;取c3-6夹脊穴、风池、大椎双侧穴位,每隔10分钟对其进行温针灸,同时也对晕听区用头针针灸1次,转速每分钟200次。操作选取颈椎第2、3、5、7棘突下旁开0.5寸处,双侧共8穴均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双侧颈夹脊穴2、3、5、7,针尖指向脊柱内侧呈75°斜刺,深度为1寸,得气后,接电针,颈2、3为一组,颈5、7为一组,用疏密波20min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穴位和进针的方法与治疗组相同,电针治疗为连续波,频率为12次/min。两组皆是每天1次、1个疗程5次,休息2d后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5]。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记录两组患

6、者治疗的有效率,采用颈部动脉彩超观察颈动脉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化。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或消失,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劳累后偶尔复发;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1.4统计学处理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疾病、临床表现等经调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经过温针夹脊穴

7、治疗以后总治疗有效率为96.875%,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治疗以后颈动脉血流量较治疗以前有所好转,但是治疗组的血流量增大和正常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结论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性疾病,而且表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6458(87.50)4(6.25)2(3.13)96.86对照组6436(56.25)20(31.25)8(12.50)87.50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5

8、.001,p=0.43<0.05表2两组治疗血流量变化(n)组别n减慢正常增快治疗组64103420对照组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