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

ID:6059773

大小:36.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1-01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_第1页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_第2页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_第3页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_第4页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和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  摘要: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正式启动,2005年7月中国与东盟根据《货物贸易协议》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随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税不断减让,中国与东盟相互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东盟相互贸易的重要方面。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东盟五国2002-2011年10年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数据的计算,并进一步分析中国与东盟五国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其原因,由此得出中国与东盟

2、的贸易仍为产业间贸易,10年间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下降的结论。关键词:中国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一、引言13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欧美各国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各国对异质产品的需求逐渐旺盛,欧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为解释相似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贸易流动,产业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由于对于异质产品的需求及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升贸易地位,优化贸易结

3、构,因此发展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自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实现突破式发展。截止到201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突破4000亿。从经济规模上看,它也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其中制造业产品贸易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占主要地位。中国与东盟如果能在相似的产业结构中进行恰当的产业内分工,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则双方均能从扩大的产业内贸易中获益。自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以来,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否带来了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

4、发展,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产业内贸易发展有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对2002年-2011年的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研究近十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是否得到发展。二、文献和理论综述(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念虽然自巴拉萨(balassa,1966)首次使用“产业内贸易”概念已经近50年,但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何为产业内贸易仍没有统一的界定,甚至有学者认为产业内贸易只是一种“人为的统计现象”。对产业内贸易认同度较高的是格林纳韦和米尔纳(Greenaway&Milner,1987)的观点,即13“产业内贸易是

5、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给定产业内产品同时发生的输入和输出的活动。”该产业内贸易定义之所以认同度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它以“给定产业”来区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产业的区分在与如何确定“给定产业”。对于给定产业的界定,主要分为三种方法:1.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至少前3位编码相同的产业定义为“给定产业”;2.按照《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将至少前四类编码相同定义为“给定产业”;3.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至少前四类编码相同定义为“给定产业”。本文采用定义“产业内贸易(Intra-in

6、dustryTrade,IIT)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给定产业内产品发生的输入和输出活动。”对于“给定产业”的界定,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按照国际货物标准分类(SITC)前三类编码相同作为给定产业,即相同产业。对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国际上较为普遍采用的是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Grubel&Lloyd)在《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及测度》一书中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方法,国内通常称为“GL指数”,其计算公式为:其中,GLi表示某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代表该产业的出口额,Mi代表该产业

7、的进口额。如果Xi=Mi,即GLi=1,则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若Xi=0或者Mi=0,则GLi=0,所有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13以每个产业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作为权重,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j,其计算公式为:其中:GLj代表j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n代表j国的产业数,Xi和Mi分别代表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j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指数越高,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二)有关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研究13近些年来,有国内外学者对不同阶段的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指数及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

8、易指数进行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李梅(2005)通过对影响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运用实证方法重点分析人均GDP、FDI和经济开放程度,得出中国与东盟制成品贸易已经从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产业内贸易为主转移,并且趋势在不断加强。王娟(2005)重点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结构,以及对彼此贸易的贡献率,揭示了中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