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54846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01
《高职工学结合模式存在问题和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工学结合模式存在问题和对策 摘要:从工学结合四方参与者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即学校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实质;教师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群体;学生重近利轻能力,重城市轻农村;企业重使用轻培养,重回报轻投入。应采取的对策有:完善有利于工学结合的法律体系,建立一支能胜任工学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77-02一、存在的问题81.学校存在的问题: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实质。自2005年教育部明确
2、了要在高职教育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指引之后,全国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去做这项工作,但要在短期内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真正做好工学结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学校(尤其是要申报示范性的学校)在与企业联系中多次碰壁以后,明显感觉对外求人是件出力不讨好、短期难见效的工作,于是就避难趋易,把工作重点放在见效快的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上来。比如工科专业买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机床、物流专业建小超市、酒店专业建餐厅和客房等。让笔者感到困惑的是:虽然这些实训室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有帮助,但让学生去开价值上百万的机床是否有必要呢?与重硬件相反的是,多数学校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教材的
3、更新、教法的改进等软件工作却较为轻视。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校为了应付评估、检查而弄虚作假,凭借关系与企业签署有名无实的协议书,学生根本得不到在企业锻炼的机会。82.教师存在的问题: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群体。高职院校在推进工学结合这项工作时,很多学校把对外联系企业的工作硬性压给专业教师,甚至给教师下指标,若完不成就要扣绩效工资、课时费。由于很多教师(尤其是基础课教师)很少跟企业打交道,所以在对外联系企业时就存在饥不择食的现象,一旦有企业要人,也不管是否与学生的专业对口就大力满足。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的硬性任务完成了,工资保住了,学校的“业绩”提高了,但学生的职业能力
4、是否在企业得到提高就没人管了。另外,由于目前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接触过企业,其自身没有对学生进行实习过程指导的能力,所以这些教师就急于把学生推给企业,随之也把对学生的指导及管理的责任一并推给了企业。退一步说,即使教师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但要求教师同时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一一指导也是教师力所不能及的,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只能重视对少数学生进行指导,而对其他学生就放任自流了。3.学生存在的问题:重近利轻能力,重城市轻农村。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学生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在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执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
5、,学生在挑选实习单位时还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在工学结合的实际执行中存在几种不良倾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学生重近利轻能力、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比较普遍,一旦觉得实习单位的地点或待遇较差,学生就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使学校和企业双双陷入被动。诚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学生希望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找一份薪水较高的工作是无可厚非的,但学生的频频违约无疑会加大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的难度。84.企业存在的问题:重使用轻培养,重回报轻投入。自2005年起国家在制订政策时将重点放在了学校,而对工学结合的另一主体行业、企业却至今没有任何政策上的支持。这就使得工学结合在落实中处于很尴尬
6、的地步:一方面学校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另一方面企业却不买帐,不愿意与学校合作。造成企业不积极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企业都是重利润的,企业雇佣没有实际工作技能的学生可能会给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二是学生普遍存在好高骛远、跳槽频繁的毛病,企业不愿意对忠诚度不高的学生大力培训。所以,即使某些企业接纳了部分学生,也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些简单的、低层次的工作。甚至有些企业干脆把学生安排在生产车间或仓库从事包装、搬运等体力劳动,根本就没打算对学生进行培训,更不用提对学生的培养了。试想,如果企业都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这样的工学结合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二、应采取的对策81.完善有利于
7、工学结合的法律体系。德国“双元制”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公认的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就是学校、企业都是在政府制定的政策下,依据“职业培训合同”开展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职业培训的方式、目标、内容、时间、期限、待遇标准、企业规定和工作要求等内容,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实施有章可循。而我国在实施企业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职业教育法》并没有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定位,造成包括教学计划、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及义务、学生义务与权利保障、企业参与的利益驱动机制等都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根据我国目前国情,要构建最优化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就必须树立“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