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白盆珠湿地鸟类监测和保护发展探究

莲花山白盆珠湿地鸟类监测和保护发展探究

ID:6049093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1

莲花山白盆珠湿地鸟类监测和保护发展探究_第1页
莲花山白盆珠湿地鸟类监测和保护发展探究_第2页
莲花山白盆珠湿地鸟类监测和保护发展探究_第3页
莲花山白盆珠湿地鸟类监测和保护发展探究_第4页
莲花山白盆珠湿地鸟类监测和保护发展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莲花山白盆珠湿地鸟类监测和保护发展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莲花山白盆珠湿地鸟类监测和保护发展探究  摘要:指出了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之成为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鸟类是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是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和深刻地反映了森林及湿地环境的变迁。结合2006~2012年参与的该区鸟类资源调查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能为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鸟类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鸟类资源;发展收稿日期:20130426作者简介:朱慈佑(1960—),男,广东惠东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通讯作

2、者:廖远芳(1972—),女,广东兴宁人,主要从事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工作。中图分类号:Q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82021区域概况7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境内,位于东江一级支流西枝江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2′02″~115°15′38″,北纬23°02′48″~23°11′10″,气候上处于热带的北缘和亚热带的南缘,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全年温暖湿润,水热资源充足,年均气温220℃,年均日照时数20389h,年均降雨量19357mm,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875mm,年均相对湿度8

3、0%[1],海拔最高点13373m。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栖息于这里的鸟类不仅种类和数量较多,而且有不少种类属于世界珍禽。2004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0341hm2(其中水域面积41635hm2,林业用地面积96251hm2),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候鸟栖息繁育环境、水源涵养林和水资源。2鸟类调查与监测方法按照1997年林业部颁布的《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修订版),根据该区较复杂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按不同的生态环境设置调查和监测点。对鸟类调查和监测采用

4、了以下3种方法,主要以观察种类和统计相对数量为主,记录在不同生境所见鸟类的种类和数量。2.1样点法7结合该区的地形和植被分布状况,选择不同的地形、海拔、林相(如湿地、次生林、人工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草丛、林缘、开阔荒地和果园等),作为固定的观察点(主要在上围、徐角塘、新庵码头)。样点即为所调查圆形区域的中心点,圆形面积半径为30m,记录已确定半径范围内所见到或听到的种类和相对数量,每个样点一般观察时间为15min左右,调查期间每天观察一次,观察人员每组不超过2人,以尽量减少对鸟类活动的干扰,避免影响观察效果。2.2路线统计法主要用于非繁殖季节鸟类的相对数量调查。调查期每天上午6

5、~9时,下午4~6时,在全区5个不同地点(上围、东流、西来庵、嶂下、莲花山),各设数条15~2km的路线,每小时行走速度1~2km,用望远镜观察线路两侧各40m宽范围内,记录所见到或所听到的鸟类种类、数量级。2.3走访座谈法除进行以上各项的实地观察外,还多次走访该区或周边地区的居民,尤其是找以前经常在水库或上山从事作业的老村民座谈,询问他们长期以来所见到的鸟类种类,作为调查资料和数量的参考。此外,区内水库湿地面积大多无法行走,根据湿地水鸟的迁徙特性,在秋冬、春季等不同季节,采用在水库边架设固定掩体和移动掩体不间断进行监测,采用单筒和双筒望眼镜,观察候鸟的种类和数量,如鸭类、鹳类。2.

6、4调查与监测结果7共记录到鸟类151种,隶属于45科16目。其中非雀形目鸟类74种,雀形目77种;94种属东洋界种类,42种属古北界种类,15种属广布种;留鸟88种、冬候鸟44种、夏候鸟15种、旅鸟和迷鸟4种;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2种。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特色是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较大,猛禽资源和水鸟资源较丰富[2]。3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种:黑鹳、中华秋沙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0种:凤头鸊鷉、鸳鸯、白鹇、褐翅鸦鹃、小鸦鹃、黑翅鸢、黑耳鸢、蛇雕、白腹隼雕、赤腹鹰、松雀鹰、普通鵟、风头鹰、红隼、燕隼、鹗、黄嘴角鸮、领角鸮、领鸺鹠、斑头鸺鹠。黑

7、鹳(Ciconianigra)(Ⅰ级)鹳形目鹳科。2001年1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弘、朱世杰教授在保护区内考察时,在新庵和新丰等地多处见到黑鹳的活动,共发现黑鹳4只。2001年3月上旬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袁喜才研究员在白盆珠考察期间也见到1只黑鹳的活动。另外,新庵镇长期在白盆珠水库边生活的村民,刘庆和、刘继华和原新庵镇林业站刘继业等人,反映黑鹳每年11月中下旬就到白盆珠水库越冬,翌年的3月上旬左右北迁,黑鹳在白盆珠水库湿地区域越冬时间大约要持续4个月之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