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pdf

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pdf

ID:60385

大小:951.22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7-05-06

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pdf_第1页
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pdf_第2页
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pdf_第3页
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pdf_第4页
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概念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成藏的动力、成藏时间、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油气成藏包括油气藏静态特征描述和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动态分析。①油气藏静态特征描述主要从油气藏类型、生储盖层、流体性质和温压等方面描述油气藏特征。②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分析主要用各种分析方法(如流体历史分析法)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⑴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

2、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⑵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⑶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⑷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⑸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

3、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⑴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①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②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③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④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⑵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①成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岩石热解法、棒色谱法、含氮化合物分析技术;②成藏年代学分析技术: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自生粘土矿物同位素测试技术、有机岩石学方法;③成藏动力学模拟实验技术:

4、物理模拟、数学模拟。第二章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1研究方法:1、油气地球化学分析;2、岩心抽提物分析;3、流体包裹体分析。1、试述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油藏内流体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原油物性(如密度、粘度)、油气比、族组成、同位素组成、分子组成在油藏内部的变化。非均质性的成因有:①同源不同期原油的运移作用;②水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③重力作用和焦油席的形成;④原油的热蚀变作用;⑤流体-岩石相互作用;⑥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分馏作用。2、分析

5、油藏内流体的混合作用。进入储层中的石油,一旦达到较高的含油饱和度,为达到力学和化学上的平衡,石油柱内石油的化学组成将进行重新分配,即发生混合作用。混合作用的机理有:①热对流混合作用:是由于油气层在垂向上地温梯度变化而导致流体发生热对流;②密度驱动混合作用:是由于地下烃类因密度差异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产生流体对流混合现象;③扩散作用:油气向油藏充注时,由于原始化学组分的非均质性而产生分子扩散作用,这种作用导致物质重新分配,清除侧向上的浓度梯度,建立垂向上由重力分异而形成的浓度梯度。3、简述确定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地球化学方法。运用储层沥青的分布特征、含油包裹体丰度、

6、TLC-FID资料、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砂岩储集层中碳酸盐岩胶结物碳、氢同位素分布规律、岩石热解方法(ROCR-Eval)、溴分析方法、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储层岩心和岩屑中残余油的变化,可以确定油气层的分布以及油气水界面的位置。4、试述运移过程中石油组分的分馏作用。石油在运载层中运移时,由于油气组分与运移介质之间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异作用,导致石油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简称分馏作用。影响因素:吸付扩散溶解。⑴族组成:①泥(页)岩烃/非烃低,砂岩烃/非烃高;②泥页岩非烃较多,砂岩非烃较少(运移强)③运移方向

7、上,距离增加,烃/非烃逐渐增大;④砂岩层内上、下界面附近,烃/非烃较高(与页岩排烃有关)。不同组分运移的相对难易顺序为:①烃类化合物较易,非烃、沥青质较难;②饱和烃较易,芳烃较难;③低环数芳烃较易,多环数芳烃较难。⑵不同碳数的烃类①主要含油段位于生油门限之上,说明烃类由下向上纵向运移;②C6~C9,C10~C14轻质烃、高浓度异常的样品,上、中、下三个含油带都存在;③C25~C35高异常样品只存在下部含油带,说明低分子量烃类较高分子量烃更易运移,同时说明轻质烃纵向运移失去一部分轻质烃。一般说来,随运移距离增加,低分子烃/高分子烃的比值是增加的。⑶正构烷烃和异戊二

8、烯型烃一般来说,随运移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