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pdf

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pdf

ID:48009046

大小:440.3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1-13

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pdf_第1页
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pdf_第2页
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pdf_第3页
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pdf_第4页
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研究内容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

2、有以下5个方面: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

3、,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

4、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⑦强烈的找油意识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2)油藏

5、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研究方法1)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包括NSO化合物和高分子量化合物分析);2)岩心抽提物分析;3)流体包裹体分析。1、试述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油气的充注过程:石油首先进入具有最低孔隙排烃压力的高孔高渗层中;随着更多石油的注入,浮力增大,致使石油向较小的孔隙注入,并把残余地层水排出。由此,造成油藏形成时存在着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性和非均质性。油藏内流体的非均质性表现主要表现在:原油物性、油气比、族组成、同位素组成、分子组成在油藏内部的变化。其成因主要是:⑴同源不同期原油的运移作

6、用⑵水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⑶重力作用和焦油席的形成⑷原油的热蚀变作用⑸流体-岩石相互作用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分馏作用2、分析油藏内流体的混合作用1)密度驱动混合作用地下烃类因密度差异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产生流体对流混合现象。2)扩散作用油气向油藏充注时,由于原始化学组分的非均质性而产生分子扩散作用,这种作用导致物质重新分配,清除侧向上的浓度梯度,建立垂向上由重力分异而形成的浓度梯度。3)热对流混合作用由于地温梯度变化导致流体发生热对流。3、简述确定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地球化学方法运用岩石热解、棒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储层岩心和岩

7、屑中残余油的变化,可以确定油气层的分布以及油气水界面的位置。1)运用棒色谱法确定含油带与贫油带2)运用岩石热解方法(ROCR-Eval)和溴分析方法确定油气水界面3)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水界面和古油气水界面的识别储层中油包裹体丰度反映了地质历史过程中古油藏的含油饱和度。因此我们可以利用GOI指标(含油包裹体矿物颗粒数目占总矿物颗粒数的百分比)和QGF分析(颗粒荧光定量分析技术)来判别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油水界以及油气运移的通道。4、试述运移过程中石油组分的分馏作用1)族组成⑴泥(页)岩烃/非烃低,砂岩烃/非烃高;⑵泥页岩非烃较多,砂岩非烃较少

8、(运移强)⑶运移方向上,距离增加,烃/非烃逐渐增大;⑷砂岩层内上、下界面附近,烃/非烃较高(与页岩排烃有关)。不同组分运移的相对难易顺序为:①烃类化合物较易,非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