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究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究

ID:6037028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31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究_第1页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究_第2页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究_第3页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究_第4页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究  摘要: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猖獗,给河南人民带来恶劣的影响。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河南特殊的地形、气候和农作物,社会因素则包括人口因素、生态破坏、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24-028民国时期河南省自然灾害屡屡发生,造成饥荒连连,其受灾的总县数和灾荒发生的总次数在全国处于前列。在河南发生的灾害类型中,旱灾最为频繁。1920年华北五省发生了特大旱灾,其中河南是重灾区之一,这场旱灾使河南一半以上的县

2、受灾,数百万民众亟待救济,河南处于一片乱象之中。本文以1920年河南省旱灾为例,探讨导致民国时期河南旱灾迭发的因素。应该说,旱灾的出现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使的结果。对于河南而言,其所处的特殊气候带、其独特的地形和特殊的粮食作物等是促使旱灾出现的主要客观因素,具有不可逆转性。而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如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经济转型、军事战乱等一系列因素加重了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的严重程度,所谓人祸加重了天灾。一、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从气候条件来看,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由北向南依次处于暖温带和

3、北亚热带,大多数地区属于中间过渡地带,因此,河南的气候具有较强的过渡性,特点是温暖适中,兼具南北气候之特性,可谓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这种气候条件的益处是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但与此同时,由于气候过渡性明显,河南境内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天气变化较为反复无常,灾害性天气较为常见,这对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极为不利。总体而言,河南省的雨量集中于7、8、9三个月份,这三个月份极易发生水灾,而其他月份则易发生旱灾。82.地形条件。从地形上来看,河南属于中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其地势特点为西高东低,西部主要为山区,包括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嵩山、伏牛山等,属

4、于第二级阶梯,东部则是较为平坦的黄淮海平原,属于第三阶梯。因此,河南地形的基本轮廓为:西部、南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东部为地势平坦的平原,其界限非常明显,基本上以京广线为界形成了山地与平原的对半分野,河道上下游排泄能力不相称,这种地形条件,极易出现水旱灾害。夏季雨水较多,东部山区比较容易出现暴雨中心,如果大雨持续数日,非常可能导致洪水泛滥,洪水直泻而下,穿过丘陵过渡地带,直扑下游平原地区,造成位于下游各河水量激增,加之下游排水不畅,洪水冲垮河堤或漫溢而出,一场严重水灾势难避免。而洪水之后,河南境内普遍雨水稀少,境内大多数地方是荒山秃岭,植被很差,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干旱问题接踵而来。3.农作物特

5、点。小麦、玉米、水稻、高梁、谷子、红薯等作物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些粮食作物之中,小麦属于越冬作物,其余属于秋作物。由于河南气候四季分明,两种作物对雨水的要求有所不同。生长在夏季的秋作物,气温高,蒸发强,正值作物生长旺盛季节,需水量大,一般情况,7~10天不雨即呈旱象,15~20天不雨就会出现旱灾。越冬作物,如遇上20~30天持续干旱不雨,也会出现旱象,更长时间的干旱就会造成旱灾。另外,河南的农作物除水稻外主要是旱作物,这些作物既怕涝又怕旱,对灌溉和排水的要求很高。而建国前,排灌设施不健全甚至根本没有,农业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因而经常发生水旱灾害[1]。二、社会因素8中国著名的灾荒史

6、研究的开拓者邓拓认为,“中国数千年来,灾荒所以不断发生之原因,自然环境若干具体条件之影响,自不容遽加否认。尤以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之国度,自然条件之支配力必亦较强,此固一般人所共晓。惟中国历来学者对于自然条件之影响力,往往作过高之估计,甚或以之为唯一之决定因素,殊欠精当”[2]。1920年河南省的旱灾也是一系列的社会因素促使发生的。1.人口因素。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下,人口的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否相互适应,是人类社会能否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在近代中国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之下,衡量两者是否适应的主要指标就是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关系,其中的临界点就是一般所谓的“温饱界限”(或“温饱比例”)

7、。按照中外学者的研究,这一比例全国平均为1∶4[3],即每人平均四亩土地方可维持生计。北方地区由于地理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农业生产技术更加落后,这一比例势必更高。但据1922年印行的《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上称:1920年河南大旱灾发生前后,有些地方人地比例竟达到1∶1.39的比率。可以想见随着人口激增,地狭人稠,必然使得社会生产力面临愈益沉重的压力,并远远超越了它自身所能承荷的极限。这不仅进一步限制了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