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0360555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2-05
《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练习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园地七姓名一、我会连。zàolǚguōsháolòutānghú锅灶铝漏勺壶汤二、看拼音写汉字。lóutīfùjìnqīfunǎojīn三、我会填。同()协()众志()()战()不()()外()人天()有()博采()()舍()逐()()()大做勤()好()四、照样子,变字再组词。1、孤——瓜(瓜子)鹅——()桩——()2、炎——谈(谈天)寸——()曹——()3、玲——铃(铃铛)呀——()期——()五、学了课文我知道,我会填。1、好多事情并不
2、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坏事往往能变成。2、列宁以为向导,找到了的家。3、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我想对这个人说:。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我想对种田人说:。5、《丑小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辨字组词。谈()列()蜂()丢()欺()淡()烈()锋()去()期()此()狗()厌()守()经()些()构()庆()宁()轻()二、填入合适的修饰词。()的野兔()的冰()的天鹅()的影子()的羽毛()的脖
3、子()地看()地端详()地说()地趴着()地读书()地走过高三理解性默写之高中篇目一、《师说》(韩愈)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
4、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8
5、.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1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
6、焉”。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2.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4.《师说》中说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二、《劝学》(选自《荀子》)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
7、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同时也说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
8、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