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蒲松龄科举经历和态度之比较

归有光、蒲松龄科举经历和态度之比较

ID:6030205

大小:39.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2-31

归有光、蒲松龄科举经历和态度之比较_第1页
归有光、蒲松龄科举经历和态度之比较_第2页
归有光、蒲松龄科举经历和态度之比较_第3页
归有光、蒲松龄科举经历和态度之比较_第4页
归有光、蒲松龄科举经历和态度之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归有光、蒲松龄科举经历和态度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归有光、蒲松龄科举经历和态度之比较  摘要:科举对于封建文人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但却不是人人都能蟾宫折桂,摆脱困厄。归有光和蒲松龄就是这可悲的大多数中的代表。他们有相似的科考经历,对于科举制度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但他们在批判力度和角度上又表现出了一些差异。关键词:科举;归有光;蒲松龄;对比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统一集权的封建王朝既是这一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也需要这一制度笼络人才,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是寒门庶子摆脱困厄、获取功名最主要的出路,

2、所以早登要路、跃居龙津就成为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终生追求。有的人早岁登科,极享尊荣;有的却屡屡碰壁,壮志难酬。归有光和蒲松龄就是科举受挫之群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他们都承担着家族的殷殷期望,都天才早露但在科举之路上却又都蹭蹬蹉跌。所以他们都对这一制度感慨颇深,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这一“选人之法”的感受。命运的相似使得他们有不少相同的感慨,而在各自身上又显现出一些值得深究的差异。一15归有光、蒲松龄虽然都处在家境的败落之时,但是都有比较深厚的家学渊源,深受家庭的重托。归有光“家世科名”,“归氏世著于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百八十年,以文学科

3、名为公卿侍从,有至令仆封王者。”[1](P541)归家在当地是望族,“宾客过从饮酒无虚日,而归氏世世为县人所服。时人为之语曰:‘县官印,不如归家信’。”[1](P638)由此可见其家在当地的声望之隆。曾经的辉煌抵挡不了家道的衰落,“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1](P436)归有光自然就承担起了振兴家业的重任,力求在”读书久不效”的家庭中,通过科举中第,有所作为。而蒲松龄也是出身书香门第。“万历间,阖邑诸生,食饩者八人,族中得六人焉,嗣后科甲相继,虽贵显不及崔、卢,而称望族者,往往指屈之。”[2](P59)可

4、见蒲氏宗族在科举上也是名气不小。虽然一直没有出现达官显宦,但是蒲家勤于耕读的传统,也必将对蒲松龄产生深刻的影响。蒲松龄之父蒲槃“少肯研读,文效陶、邓,器识超远,淹博经史”,虽然也没能科举中第,但是其学识深广,“宿儒无其渊博。”[2](P1755)对于蒲氏子弟,更是“躬亲教之”。蒲松龄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唯有通过科举中第才能弥补父辈终身布衣的遗憾,也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贫困境地。15归有光和蒲松龄都是天资聪颖,自少成名但仕进之路非常曲折。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载:“先生在孕时,家数见祯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先生有光。……熙

5、甫眉目秀朗,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无童子之好。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及濂、洛、关、闽之说。邑有吴纯甫先生,见熙甫所为文,大惊,以为当世无及此者,由是名动四方。”[1](P976)归有光十四岁时开始应童子试,二十岁时考取第一名。同年,他赴南京乡试,不中,直到三十五岁时才中举人。后来屡次应试都未能考中,直到嘉靖四十四年,年近六十岁的归有光才九试方第,“赐同进士出身,除授浙江湖州府长兴县知县”。[1](791)科考之路对于蒲松龄来说则更为漫长和艰苦。蒲松龄“天性慧,经史皆过目能了。”[2](P1817)可见他聪慧不亚于归有光。他十

6、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但是初试的顺利并没有为蒲松龄继续带来好运。他三十岁以后,多次到济南参加乡试,但是都铩羽而归,“至五十余尚希进取”[2](P1818)。直至蒲松龄七十多岁时,才援例授贡生,结束了他一生的赶考。年少时的风光没有为二人带来实质上的帮助,几十年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是平添了他们难以抹去的遗憾和叹息。15归有光与蒲松龄科举失利的原因还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人之“时文”都不十分合规。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试卷题目取自《中庸》。归有光文章中有“山川鬼神莫不乂安,鸟兽鱼龟,莫

7、不若”一句,被房考官大批一个“粗”字。这成为轻薄子弟取笑归有光的把柄。[3](P32)归有光虽是当时的古文大家,但从此事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应考之文或许并不是十分娴熟,不然不会出现这种失误。清世宗雍正秉承其父康熙皇帝“清真雅正”的标准来衡量科举制艺,指出部分士子为文或“故为艰深”,或“矜为俳俪”,认为这样会使文风日益卑下。[4]蒲松龄留下来23篇八股文,是其考试之文和平时的窗课。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蒲松龄科举之文的写作水平。这些文章喜好小说笔法、学理不深、格式有欠严谨,并不符合当时科考的中式标准,所以如果单以文章定胜负,那么蒲松龄并不占胜场。[

8、5]而且蒲松龄还有因为文章篇幅超过要求的篇幅而被黜落的经历。所以说他连乡试的门槛都没迈过,是有自身原因的。二15几十年科举之路荆棘遍布,传统读书人“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难以实现。家庭的重托有所辜负,由科举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