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概念及发病机制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概念及发病机制

ID:6020177

大小:22.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31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概念及发病机制_第1页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概念及发病机制_第2页
资源描述: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概念及发病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概念及发病机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者:马庆军下腰痛临床常见,1934年Mix和Barr确立了“腰椎间盘突出症”,1949年Verbiest又提出“腰椎管狭窄症”这一概念,后来Panjabi以及Kirkaldy-Willis对“腰椎不稳定”与下腰痛进行了阐述。但是,临床有相当多的下腰痛患者无法用上述理论解释,这些患者既没有腰椎间盘突出,也没有明确的腰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定。人们推测腰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顽固的下腰痛,并逐渐提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概念。研究表明,椎间盘纤维环外1/3、后纵韧带内含有窦椎神经,在临床研究中用L2神经根阻滞后下腰痛消失;另外,产生疼痛的退变椎间盘

2、内髓核、纤维环内的伤害感受器末梢更多,炎症介质含量增加,这些炎症介质作用于窦椎神经的伤害感受器,在轻微的机械压力刺激下就可引起疼痛。临床表现椎间盘源下腰痛表现为下腰部、臀后部、股前后及大转子等处的疼痛,活动后及久坐、久站后症状加重,咳嗽、喷嚏等可使疼痛加重,症状反复发作,可达数月以上,虽可有根性放射痛,但无麻木、无力等神经根损伤表现。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体检多无明显的腰部压痛,也有患者腰肌痉挛,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时出现腰痛或腰痛重于腿痛,一般无神经损害体征。有时腹部触诊可触发腰痛。诊断注意事项由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症状无特异性,客观体征极少。在影像学检查中,X线片及CT平扫及磁共

3、振成像(MRI)特征性改变也不多。有学者提出,MRI单节段椎间盘信号改变伴后外侧高信号可能有临床意义。椎间盘CT造影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中可能更有价值,椎间盘造影可诱发出与临床相似的疼痛表现,这可能与造影剂将退变性化学物质驱散到感受器附近,同时形成的机械压力也使敏感的神经纤维产生疼痛有关。但也不排除椎间造影的假阳性。国际疼痛学会建议,判断椎间盘造影结果时应满足以下条件:⑴造影应显示椎间盘退变;⑵诱发出与主诉一致的疼痛;⑶至少有一阴性椎间盘作对照。至于椎间盘源下腰痛的临床诊断标准,回答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可参考以下条件:⑴症状反复发作,病程半年以上;⑵有典型的临床表现;⑶CT椎间盘造影阳性或

4、MRI有单节段低信号以及纤维后方出现HIZ(highintensityzone)。治疗方法对疼痛不甚严重、发病时间短者可进行保守治疗,如卧床、理疗、牵引、服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及神经阻滞术等。对于椎间盘切除术,有研究表明,单纯椎间盘切除有时也不能完全解除症状,于是,有研究者主张进行椎间盘内激素疗法。近年来,采用射频技术在精确的温度控制下可达到灭活窦椎神经末梢的目的,远期随访结果显示,60%~70%的患者满意。关于手术治疗,有人认为,对症状持续1年以上且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椎间盘造影阳性者,可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较为合理,但是,对手术方式,各家经验不同,仍需要积累更

5、多的临床经验。总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仍有许多方面不清楚,需要从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是骨科临床一个需要下功夫的研究课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