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备课讲稿.ppt

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备课讲稿.ppt

ID:60126526

大小:566.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02

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备课讲稿.ppt_第1页
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备课讲稿.ppt_第2页
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备课讲稿.ppt_第3页
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备课讲稿.ppt_第4页
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备课讲稿.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备课讲稿.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图1~4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图1示双侧咽后组淋巴结肿大(1a、1b); 图2示双颈上深组淋巴结肿大,边缘规则,呈中等强化,密度均匀(2a、2b)。图3示双颈咽后组及颈上深组多发淋巴结肿大,内有密度均匀、环状低密度区(3a、3b); 图4示双颈中深组及左侧颌下淋巴结转移,内部密度均匀(4a、4b)。图5、6 口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图5横断面像及图6冠状面像示左颈上深组淋巴结肿大,边缘基本规则,内有密度均匀低密度区(5a、6a)。图7、8 会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图7横断面像及图8冠状面像示右颈上、中、下深组(7a、8a)及左颈上、中深组淋巴结(7b、8b)肿大,边缘

2、不规则,侵及胸锁乳突肌,密度不均匀,边缘不均匀强化,部分淋巴结内有低密度区。图9、10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图9横断面像及图10矢状面像示左颈上深组淋巴结肿大,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有坏死,转移淋巴结明显侵犯周围肌肉(9a、10a)。2、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图11~16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图11、12示双侧甲状腺癌伴左颈下深组淋巴结转移;左侧颈动、静脉后方淋巴结有明显囊性变,内侧囊壁可见明显强化结节(11a、12a)。图13、14示双颈中深组(13a、13b、14a、14b)及右侧气管食管沟(14c)多发淋巴结肿大,右颈深组淋巴结明显强化,淋巴结内有多个小结节状钙化。图15示双

3、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肿大,有明显强化(15a、15b); 图16示右侧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边缘规则,明显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16a)。3、鉴别诊断图17示非霍奇金淋巴瘤侵及左侧咽后组及颈上深组多个淋巴结,轻度强化,密度均匀(17a); 图18示颈部淋巴结结核,可见右颈上深组多个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边缘有规则环状强化,可见分隔及多个低密度区(18a)。图19示颈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右颈上、中深组多个强化淋巴结,密度均匀(19a); 图20示右颈动脉间隙内神经鞘瘤,内有斑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区(20a)。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指标1、大小     早期文献报道,颈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以

4、最大径≥15mm作为二腹肌周围及颌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阈,最大径≥10mm为其他颈区转移淋巴结的诊断阈,诊断准确率约为80%。近年研究表明,测量最大横径更为准确。对于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的颈深组及颈后三角区转移淋巴结,最大横径≥8mm作为诊断阈更为可靠,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67%和98.61%。甲状腺癌的转移淋巴结较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小,最大横径为5~8mm的淋巴结也应引起警惕,出现在气管食管沟区任何大小的淋巴结均应高度警惕为转移的可能。2、密度和内部结构    肿瘤细胞取代淋巴结髓质正常结构或引起坏死,在增强扫描时显示为皮质不规则强化,对比之下,髓质内的不规则低密度

5、区更为明显,皮质强化的形态、大小、厚度不一,是诊断转移瘤的可靠指征。对于已被确诊为头颈部鳞癌的患者,近期无颈部手术、急性感染或结核史,其肿大淋巴结出现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低密度坏死,可以明确诊断为淋巴结转移。3、形态和数目     正常或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一般呈肾形,长径与短径之比近似于2。而恶性肿瘤的转移淋巴结多呈球形,长、短径相仿。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淋巴引流区有3个或以上相邻的淋巴结,即使每个淋巴结的最小径较小(介于5~8mm之间),也应警惕有转移淋巴结的可能。头颈部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在临床工作中,约有15%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例难以找到原发

6、灶。     不同的原发肿瘤有不同的转移好发部位及密度特点,且不同原发部位的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之间亦有所不同。     了解不同原发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能指导查找原发灶和转移灶,并对制定治疗方案、随访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1、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的淋巴结转移     在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中,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的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差异,临床上应该注意进行鉴别。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为头颈部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常常发生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首诊时约70%~80%的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图1~4)。转移淋巴结的部位与原发肿瘤的淋

7、巴引流区域相关,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多为双侧,常见于颈静脉链周围淋巴结。     咽后组、颈后三角区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征性部位,其中咽后组淋巴结是鼻咽引流的首站淋巴结,因此当此组淋巴结肿大的时候,应首先考虑鼻咽癌的可能。颈上深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约为88%,咽后组和颈中深组均约为70%,颈下深组约为45%,颈后三角区约为35%,锁骨上区约为30%。另外,鼻咽癌可转移至颌下、腮腺内、颏下淋巴结,分别约为8%、3%、1.5%,在临床工作中须注意观察。     约80%的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边缘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