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ID:5999455

大小:2.29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7-12-3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_第1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_第2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_第3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_第4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講述者: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上下淨界法師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皆可免費下載但不得擅自加註、修改、增刪、販售-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第1卷共20卷)編輯/出版:淨願蘭若前言代序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在大乘法的修學當中,是很特別的法門,因為它是一種本尊相應法門。也就是說:我們修學淨土的所有功德,都是來自於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這樣的內涵,印光大師提出了兩個觀念說:淨土宗的修學,它是屬「本尊相應」法,就是:「他力門、果地教」。意思是說:在念佛的過程當中,當我們的心跟彌陀的功德接觸時,能使我們今生消業障、增福報,這叫「

2、他力」。這個『他』指的是誰呢?就是指佛力的加被--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念佛眾生,令我們消業障、增福報!什麼是「果地教」呢?是指「是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前,接引到淨-2-土去。」在淨土的莊嚴當中,成就不退轉,乃至究竟成佛,這叫「果地教」。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建立淨土,因此所受用的淨土,全是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所以叫「果地教」。而這「他力門」跟「果地教」,在中國佛教的傳承當中,事實上有兩種差別:唐朝之前,也就是在曇鸞大師之前,大部份的念佛人,是偏重在「他力」法門,比方說唯識的學者、天台宗的學者,也念佛,但是他們是把念佛當做消業障用---「「「多

3、障眾生念佛觀「多障眾生念佛觀」」」。因此,早期的念佛,並沒有明確地想要求生淨土。只是當我在修止觀的時候,身心出現了種種障礙,我祈求阿彌陀佛的加持,來幫助我破除所有的障礙;之後,仍繼續修止觀,所以早期的人念佛,偏重在他力門。-3-一直到曇鸞大師,提出了五濁惡世的概念,呼籲念佛人,必須如實地面對所處的環境。以凡夫來講,我們的善根不夠,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正法時代已經過去,像法時代也過去了,現在是末法五濁惡世來臨的時代,如果繼續在娑婆世界修學,將面臨兩大問題:第一個、「善根」的問題:我們本身就善根不足,出世的道心抵不過內心的煩惱---善根薄弱

4、、煩惱粗重,造成用功不能夠相續,這是內因力的薄弱。第二個、「外緣」的問題:外在環境的干擾繁多,順逆因緣的刺激太嚴重,使令我們的修行容易生退轉心。因此,曇鸞大師普勸念佛人,念佛不應該只是求消業障、增福報而已,應該要考慮離開娑婆世界----為菩提道而求生淨土!!!換另外一個環境來修學!曇鸞大師就進一步把念佛提昇到淨土的思想。所以到了末流,我們現在-4-念佛,其實包括了今生的消業障、,也包括了臨終的往生。,兩個是一起的。當念佛法門從消業障,被提昇為往生到淨土,這時候對於淨土的瞭解,就變得很重要了。因為,如果你念佛只是為了消業障,那只要對阿彌陀佛

5、有信心就夠了;但是如果你念佛的目的,是要求生淨土,那就必須對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有很深刻的了解。在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有講到:為什麼我們念佛人,除了持名念佛之外,還要兼修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呢?佛陀說:如果你能夠如法的觀想,會有兩種功德:第一個「淨除罪障」;第二個「生諸佛前」。一、「淨除罪障」:因為阿彌陀佛的莊嚴,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阿彌陀佛的功德有一種大願力,祂發願要救度我們,必須我們去憶念祂,才能產生感應道交。所以經常憶念淨土的依正莊嚴,比方-5-說: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華的莊嚴、樓閣的莊嚴…身、

6、口、意一次又一次不斷地熏習,我們的生死重罪,就會慢慢的消滅;就像光明顯現時,黑暗就消失了,由於經常熏習的緣故,能消除我們的業障---惡業減少,福報就增長。這是第一種功德。第二種才是修觀真實的目的---「生諸佛前」。當我們不斷的修觀、熏習,自然會產生堅定的願力,因為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說你對極樂世界一無所知,對於極樂世界的意境,完全沒有概念,那你求生的願力,肯定是薄弱的。真實的願力,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其實不只是願力,信心也是一樣,真實的信心和願力,一定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如果,你對極樂世界完全陌生,而突然產生堅定的願力,

7、你很想要去,不太可能!所以為什麼我們一-6-次又一次回來娑婆世界投胎,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對於娑婆世界太熟悉了!很多事情,每一生不斷地重複造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三界之中,生死的業力,會這麼強。所以,淨土宗的方法就是要你:「對娑婆世界,由熟悉轉成生疏;對於淨土的功德莊嚴,由生疏轉成熟悉。」這樣你才能成功!本經當中,很強調「思想」的改變,這是不共於阿彌陀經,也不共於無量壽經的地方;就是強調你對淨土宗那種歸依、意樂心的生起。它認為感應道交,來自於你對淨土的意樂欣求,以及對淨土莊嚴的熟悉。因此,學習本經---不斷地以莊嚴的淨土境界,來熏習我

8、們的內心---第一個能淨除業障,第二個能生諸佛前;一個是現世的安樂,另一個是來世的往生,這正是我們研究本經的目的。-7-◎將釋此經,大分為四:壹、解釋經題:按照慣例必須先解釋本經的經題,因為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