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道概要 “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表解4

三士道概要 “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表解4

ID:5998143

大小:385.6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30

三士道概要  “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表解4_第1页
三士道概要  “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表解4_第2页
三士道概要  “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表解4_第3页
三士道概要  “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表解4_第4页
资源描述:

《三士道概要 “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表解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士道概要“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表解——根据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册43、45课整理仅供参考释道净qq973451196壬二、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法类之理分二:癸一、成办增上生的至言,摄入下士道【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佛陀的至言当中,依成办暂时增上生所说的一切法,全都含摄在下士或共下士的法类中。《正法念住经》中宣说了增上生的善趣器情世间和成办彼等之因,以及与增上生相违的恶趣器情世间和成办彼等之因;《教王经》从遣除耽著今生的方便上,宣说了死亡无常;《

2、百业经》中宣说了断恶行善的法门。诸如此类,在大小乘的经典当中,凡是有关成办增上生的一切至言,都可以摄入下士道法类中。另外,宣说世间伦理道德的法规论典等,也属于这一法类。【《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说:如果以种种方便,唯一对生死轮回中的安乐,希求自己的利义,应知这一类人就是下士。颂中的第一句“以诸方便”是简别非道,“诸方便”就是能够成办善趣之无倒方便;中间两句是从动机上简别中士和上士,即以“唯于生死乐”简别中士,以“希求自利义”简别上士。【殊胜下士

3、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一类是以下士道为究竟者,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叫做“唯下士”;下士的种类“殊胜下士”,就是不注重今生,世间有许多的宗教徒,比如颇多,我们唯一希求后世善趣的圆满,由此修集天主教的修士、道士、世间必须明辨能往生善趣的因,所以称为殊胜下士。善人等,他们也是舍弃今生其中的这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而修行,唯一希求后世的差别。认定殊胜下士的体相。安乐,以升天为究竟总的来说,动机:(以进入天界为终极目标),凡是追求“不以现世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这一类人就是“唯下士”。轮回增上生其

4、动机超胜仅仅以现世为重的一般下士。另一类是以下士道作为安乐的士,行持:“修集能往善趣之因”,前行者,称为“共下士”。就是下士。排除了修集谬道的非因。另一类是佛教徒,以超越下士的“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三有轮回的解脱为究竟,体相,而是以追求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为主,彼等为了趣入上士道,又分为以此动机,真实趣入成办增上生的修行,而以下士道为基础,一般与殊胜这就是殊胜下士的体相。修习无常、业果等前行,二种:殊胜下士又有二种:这一类士夫就是“共下士”。“一般下士”,是指仅仅重视现世安乐的士夫。下士道的界限,是从了达死亡

5、的粗无常开始,到了达微细无常之前。(癸二、成办决定胜的至言摄入中、上士道分二:)4-1癸二、成办决定胜的至言摄入中、上士道分二:【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决定胜略摄有二种,即仅仅证得出离生死的解脱,以及证得一切种智的果位。成办这两种决定胜的至言,分别摄入中士道和上士道法类中。子一、成办解脱的至言,摄入中士道【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佛陀的至言中,依照声闻乘和独觉乘所说的一切法,全都归摄于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例如《四谛经》、《律本事》

6、等经典以及《设施世间论》、《设施业论》、《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等论典中,针对声缘所说的一切至言,都归摄于中士道的法类当中。《现观庄严论•根本智品》中所说的声缘所知道等,则摄在共中士的法类中。【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中士夫”,就是发起厌患一切三有的出离心,为了追求自己的利义,而希求获得超出三有的解脱,由此趣入解脱方便之道——戒定慧三学,因此称为“中士夫”。这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认定中士的体相。动机:“发起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

7、即从动机上简别下士和上士。“发起厌患一切诸有”,是简别耽著三有的下士;“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是简别以大悲利他而不舍三有的上士。行持:“趣入解脱方便之道”,是简别趣入非解脱方便的非道。“解脱方便之道”是指戒定慧三学。【《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道炬论》说:以背弃三有的安乐、遮止恶业为自性,唯一寻求自己涅槃寂静的补特伽罗,称为中士夫。下面以四谛来对应分析此颂:“诸有乐”是指苦谛,三有轮回中的安乐,其自性唯一是苦的缘故。“恶业”是指集谛,一切三有的痛苦,都是以有漏

8、恶业所集起的,所以恶业是集。“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是指道谛,因为舍弃三有的安乐、遮止恶业就是道的自性。“自静”是指灭谛,一切三有的苦因、苦果全部寂灭,故称为自静。就是否入道刚刚通达细无常的中士,即未入道之中士;而言,中士可生起无伪出离心的中士,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中士,为凡夫中士;分成未入道和即已入道的中士。已入道二种。后者又有凡圣二种:已入圣流的二十种僧,是圣者中士。中士又有前者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