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95538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30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产学研一体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探究 摘要:校内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本文更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拓展实训基地在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服务领域的新功能。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教学科研服务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92-01实训,即实践训练的简称,是指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基地则是实训教学过程进行实践训练的场所。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线高技能应用人才
2、,实训基地在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多样化,加之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每一专业都具有相应的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依托专业群理念,建设有限个校内实训基地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1]。15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意义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提到高职教育的三维属性,即“教育、职业、高等”,六个字准确表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要求,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必须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体现高职教育特征,实现教学
3、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生产相结合的整合器,是人才素质和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2]。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组成部门,必须具备与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25传统实训基地建设现状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依据专业及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某种技能为目的,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或场所[2]。传统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一般存在一些问题。(1)多数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存在定位不明确的现象。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基础条件非常薄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院校在制定专业目标和课程标准时,重视理论课教学而轻视实训教学,加之资金有限,实训项目多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学生
4、缺少动手环节,实训课程最终论为教师走过场,学生挣学分的形式。(2)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在于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人才,因此实训基地过分强调功能性和职业性,学生仅限于技能的培养,而不具备技术的创新。对教师而言,缺乏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其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科研成果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能相互转化,个人发展得不到有力支持。(3)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职业岗位变换迅速,因此,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都应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与课程和培养能力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要能跟上职业能力的调整。传统的实训基地大多通过实验箱模拟仿真,如果课程内容或教材根据需要有所调整,实训项目已经固化进去,不能随意更
5、改。这就造成了教材内容过时或新修订的教学内容没有配套实训设备。3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途径3.1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是集教学、生产、培训、鉴定、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场所[3],一个比较完善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不仅仅满足在校学生通过实训掌握某种职业技能的要求,还应具备职业资格鉴定、在职人员培训、科研与生产相转化等多项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多元融资为依托,以职业教育为特色,以专业目标为根据,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根本,以“双证毕业”为目的,建设贴近生产、管理一线,还原真实职业环境,符合校内学生实训、校内教师成长、社会相
6、关行业人员培训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效益综合实训基地。3.25重组实训基地结构,完善实训基地作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任务,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结构和作用应围绕着这三大任务来设置,即实训基地首先要满足教学需要,在教学的基础融入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1)教学基地。教学是实训基地的核心功能。实训基地的规划方案要紧跟市场和岗位变化,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在硬件上,实训基地要尽可能的模拟真实工作环境,降低理论难点,增加学生动手环节,将教学模式从学习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软件上,有理论而缺乏实践能力的教师是无法承担实训基地的教学任务,解
7、决的途径就是通过开放性办学,吸纳企业的一线优秀职工兼职教学,使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转变为双师结构,满足实训要求。(2)科研基地。就业岗位的变化,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2]。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最有利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院校应利用学科优势和优势学科,引入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在企业的支持和指导下,缩短产品进入市场周期,降低风险和成本,通过应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新型教学机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