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

ID:5994672

大小:549.7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30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_第1页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_第2页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_第3页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_第4页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_第5页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_第6页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_第7页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_第8页
资源描述: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中国典籍与文化64传统学塾中塾师的▲、J_I-■-白■徐梓摘要:传统塾师中的很多人,是带着在科举上的失意走进学塾、走上塾师职位的。塾馆中的冷清和孤寂,是很多塾师最深沉的苦痛。对东家提供的饮食粗劣的抱怨,是塾师最为集中的话题之一。学塾主人有意的冷落或无心的怠慢,则最刺痛塾师的心。学塾中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塾师生活条件的艰苦,让人同情。倚人门墙的尴尬位置,使塾师深切地感受到了不自由,而东家和生徒不同的要求,更让塾师无所适从。束惰支付的滞后,给塾师及家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关键词:学塾塾师辛酸苦痛塾师是在传统的学塾中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在过去,塾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

2、形象存在着有趣的反差:一方面,塾师作为师的一员,与享有最高权威和尊崇地位的天、地、君、亲并列齐观,在传统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威望。乡民不仅把塾师当作知识精英,也当作道德师表来看待。“乡邦群黎依信仰望,已崇若嵩岳,戴为一方文宗,奉为当代圣贤”①。另一方面,“多系粗识文字之人”的塾师,对于书文往往强作解人,臆测杜撰,曲解文义,念白字,读破句,留下了众多的笑柄,表现出胸无点墨、荒疏无知的浅陋。他们浸淫于儒家礼仪,谨守规矩,讲求礼节,在别人看来,难免迂腐。“凭三寸不烂舌,单讲诗云子日,举动一步三摇,满口之乎者也”②的举动,更成为人们讪笑的对象。那么,塾师是如何看待自身的呢?他们如

3、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如何评价塾馆中的生活,有什么样的遭际和苦痛?在与东家和生徒的交道中,他们有着怎样的心理呢?在流传到现在的文献中,我们很少看到有为塾师的职业而自豪的记载,相反的记载却比比皆是。许多塾师感叹命运的不公,科场的失意,主人的怠慢和轻忽,生活的艰辛,东家和学生的目的难以调和,塾馆中的冷清和寂寞等等。总之,学塾中的生涯,充满了辛酸。科场失意古代读书人的出路,不外乎两条,一是出仕为宦,一是从教育人。“儒者不为农工商贾,惟出仕与训蒙而已。出仕不可必得,训蒙乃分内事。果尽其道,则教育人材,亦大有益于天下,己亦藉作者简介:徐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著有《蒙学读物

4、的历史透视》、《中国文化通志·家范志》、《元代书院研究》等多种,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①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第55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②蒲松龄:《学究自嘲》,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第17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嘿篓嚣隧懋震万方数据此代耕,诚兼善之本务也。”①对很多人来说,塾师这一职业,并不是他们自觉的选择,而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只是在出仕不可得的前提下,才把训蒙当作“代耕”的工具。从进学读书的那一天起,他们特别是把他们送进学塾的父母们,就满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抱负,相信通过精

5、勤的努力能获得学问,而用学问这块敲门砖又能打开科举的大门,“拔身泥滓里,飘迹云霄上”,完成由“白衣”到“公卿”的身份转换,迅速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和显赫的社会地位。然而,得意仕途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在科举的道路上都是半途夭折,没有能赶上曲江宴游、雁塔题名,落第举子遭致的是与携儿寡妇、被擒将军和失恩宫女相同的命运。最高远的出仕为宦、显亲扬名、光耀门楣的理想幻灭了,“名标金榜中,宗祖增荣耀,身到凤凰池,恩荣直到老”②成为虚妄,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似乎付诸东流,读书人因而倍感失意:“少年胸襟宽,一心痴想超俗凡。百工技艺不肯为,万卷诗书勤苦读。读书望登天子堂,谁知读书成劳

6、碌?”④他们感叹命途多舛,时运不济。但生活还要继续,不只是己身一人,还有嗷嗷待哺的妻儿和斑白垂老的双亲,切实的生计容不得总是执著于读书,沉迷于应举。而一个读书人,面对生计的难题,又能做些什么呢?“农焉而劳之不任,商焉而财之无资,工焉而巧之不素,丐焉而面之无皮。彷徨三思,不知所之。”④不得已,只好做塾师。在所有的出路都被堵死的前提下,入塾为师成了惟一的选择。可见,很多人是带着失意走进学塾、走上塾师职位的。而塾馆中的遭际,让这种失意更平添了几分。馆中孤寂学塾中的塾师,往往寓居在东家的家里。一些塾师由于学塾和家庭所在地相距很远,以至于只有在解馆之后,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倚

7、门糊口,效弹铗之冯骥;寄食资身,同垂钓之韩信。十金虽甚薄,侥首于浊富之门;百里敢辞劳,委身于不亲之地。视生徒犹骨肉,遂弃子与抛妻;以馆舍为福堂,遽离乡而背井。去时动经累月,不道归迟;来时未及半旬,都嫌久滞。”⑤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计,塾师只好无奈地离别亲人,远走他乡。长时期地抛妻别子、客居他乡,难免孤寂。“人谁无父母,父母如天地,我的父母,倚尽了王氏的门庐;人谁无兄弟,兄弟本同气,我的兄弟,冷落了的姜家布被。娇娇滴滴的恩爱夫妻,半抛半离,长夜守着空空的罗帐儿。见骨肉亲生的男女,无倚无靠,镇日看那白白的帐闱。”⑥这里表面上说的是父母有依门之望、兄弟无连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