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ID:5993941

大小:4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30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_第1页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_第2页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_第3页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_第4页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社会版)1.《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综合原《思想品德》、《社会》、《生活与劳动》等课程以及相关的专题教育基础上重新建构而成的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力图摆脱原知识体系的束缚,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公民素养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出发,以培养小学生成为有爱心、负责任、守规范、善思考的小公民为目标,构建新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在社会知识、社会探究(方法、技能和能力)

2、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融道德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能力教育于一体,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课程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增强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养成,也有利于解决以往小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课存在的部分内容交叉重复问题。当前,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小学阶段德育的显性课程,承担着帮助学生“树远大理想,明做人之理”的任务。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许多道德品质

3、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在生活中养成。德育实践表明,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的做法阻断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很难实现德育的目标,而生活恰恰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设计上采用生活化的方法,坚持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尊重儿童权利,建构对于儿童自身具有意义的课程等原则。72.我的孩子上了这样的课,品德就会好吗?“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它的核心。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良好

4、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课程目标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促进学生以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为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了使目标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按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重视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把品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有机融合起来。分层、分阶段地提出教育要求。从课程内容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拓展、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基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课程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

5、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拓展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这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设计思路,更好落实了课程目标,也更具操作性。从课程实施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主动参与、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和利用社会生活情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改变以说教、传授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从课程评价尤其是学习评价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促进学生知、情、行统一的综合性评价。课程评价要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以客观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基础,注重指

6、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将知、情、行统一,促进学生发展。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切实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教育功能。当然,单靠一门学科是不能承担学生品德成长的全部任务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还要与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与各种专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紧密联系,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协调,取得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以形成教育的合力。7可见,学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对孩子品德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每一位真诚期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都应当热情支持,切实督促孩子努力学好这门人生的重要课程。3.学生每天都在生活中,为什么《品德与社会》课程还

7、要强调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最肥沃的土壤,德育联系生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中,我们力求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力求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呈现具有童心童趣的儿童文化。德育应贯穿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始终,以往过于独立的德育学科体系容易阻断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应该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