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927084
大小:283.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0-11-28
《专题八 实验探究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专题八 实验探究题类型1 与金属冶炼装置有关的探究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Na与CO2的反应,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部分装置如图所示),向盛有Na的装置A中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CO2气体,当观察到装置B中刚好出现浑浊时,再点燃酒精灯,同时继续缓缓通入CO2,Na剧烈燃烧,产生白烟,燃烧结束后装置A中有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第1题图【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猜想与假设】猜想1:白色固体是碳酸钠猜想2:白色固体是氧化钠猜想3: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钠小明同学通过对物质组成元素的分析,认为“猜想3”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___,小红同学认为白色物质的成分还可能是碳酸钠和氧化钠的混合物。【查阅资料】(1)钠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Na2O);(2)K、Ca、Na等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均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足量水中完全溶解白色固体完全溶解/②取①中少量溶液,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__________猜想1成立③取②中少量溶液,加入________溶液__________猜想2不成立【讨论与交流】(1)根据上述探究实验的结果,写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开始时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CO2再点燃酒精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7上海)实验室用锌粒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并还原4.0g氧化铜。实验装置如下(装置气密性良好,夹持仪器省略)。第2题图①仪器Ⅰ的名称________,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B中生石灰作________剂;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_______;D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为确定实验结束后氧化铜是否已基本消耗完,请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填入下表。操作判断依据结论方案一方案二3.(2017杭州)小金利用图示装置进行甲、乙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CO和Fe2O3反应的影响(固定装置略)。第3题图(1)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2)完全反应后,两组的生成物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分别用两组生成物进行以下实验:步骤操作甲组现象乙组现象1称量黑色粉末质量/g
5、m1m22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能被吸引能被吸引3取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全部溶解,有大量气泡无明显现象4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CuSO4溶液有红色物质生成无明显现象①甲组的黑色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小金查阅资料后发现Fe3O4在常温下不与稀盐酸、CuSO4溶液反应,故猜想乙组的生成物为Fe3O4。他又发现m2恰好为________g,这可成为支持上述猜想的新证据。(3)甲、乙两组实验说明温度对CO和Fe2O3反应有影响,且均体现出CO的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性质)。4.(
6、2016赤峰)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研制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她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某化学兴趣小组尝试探究青蒿素的组成,请你一同参与。查阅资料:(1)青蒿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一种有机化合物。(2)NaOH与酒精不反应,但能溶于酒精形成无色溶液,NaOH的酒精溶液与NaOH的水溶液化学性质相似。碳酸钠不与酒精反应也不溶于酒精。【猜想与假设】猜想一:青蒿素中一定含________元素。猜想二:青蒿素中可能含氢元素和氧元素。【实验与探究】他们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4题图(1)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7、2)实验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H2O2溶液滴入A装置中,再点燃C处酒精灯。A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E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证明猜想一正确,E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与结论】若青蒿素试样为14.1g,其完全燃烧后,装置D增重9.9g,装置E增重33g(假设各装置均能充分吸收有关气体)。通过计算可确定青蒿素中除含有猜想一所含元素外,还有________元素。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5.(2017株洲)某校九年级“我们爱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探究了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