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83008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30
《高职艺术院校校团合作长效机制探究和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职艺术院校校团合作长效机制探究和探索 摘要:校团合作作为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传统办学模式,与“演学结合”这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辅相成,很长时间以来深刻影响着艺术职业院校的办学和教育,一度走在了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前沿。但由于冷热度不一、层次定位较低、合作模式单一等原因,优势不明显,成果不显著。面对这些问题,本文借鉴普通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对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校团合作长效机制进行探究,旨在为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模式、稳定合作关系提供一点启示。关键词:校团合作;长效机制;艺术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2、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以下简称艺术高职教育)培养具有较高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艺术素养的应用性人才,专业艺术团体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这种优势一旦补充到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就会形成校团合作办学的模式。作为当前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近年来各类职业院校对校团合作趋之若鹜。一、校团(企)合作一瞥9非艺术类职业教育大多从以往的学科教育演变而来,长期以来缺乏校团合作实践,随着职业教育社会要求的提高,近十年来,普通的职业教育积极探索了丰富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互动式、配合式、实体型、企业在职员工培训中
3、心等,并把校企合作看成未来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与如此年轻的校企合作历史相比,中国艺术职业教育的校团合作由来已久。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早期的艺术职业教育就实行定向培养的校团合作办学模式,演学结合是在此基础上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比当前非艺术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历史提早了数十年。招生、教学、实训实习与就业,都是校团双方共同进行,除了极个别因艺术条件等被甄别的学生,招进来的每一名学生都是未来的团体演员,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因此而生的紧密的校团合作,使双方产生了互动共荣的“双赢”格局。合作方式多为定向培养、师资共通等。但由于艺术研究的匮乏,校
4、团双方普遍存在重视艺术实践、轻视理论教学等共同点。9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市场经济的繁荣,就业不再包分配,团体需求呈现饱和,定向培养逐步减少,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必须依靠扩大招生、多途径就业,才能解决学校的生存和学生的生计。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艺术职业教育迈出了全新的改革步伐,面向社会独立扩大招生、更多面向非艺术专业团体推荐就业,原有的校团合作机制不断解体。艺术职业教育的校团合作该何去何从?闭关自守必自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剖析现有其他类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之长,透视艺术职业教育校团合作之短,我们发现,艺术
5、职业教育现有的校团合作实践存在不少问题。二、现有校团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1.学校一头热或校团两头冷。随着高等艺术院校的蓬勃发展,专业团体人才大多从上述学校引进,较少从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引进,加上团体人员的逐渐饱和,专业团体更是呈现一头冷的趋势,而随着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扩大招生,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呈现学校一头热的普遍现象,学校必须寻求更宽广的合作领域、更丰富的合作模式,探求校团合作的新进展,以更好满足学校的创新办学需求和学生实训实习就业需求。极少数培养高等艺术院校空白的特色艺术人才艺术职业院校,依托地方企业文化
6、的特殊需求,或是自办实验团体,不乏实习岗位,或是走出了一专多能的就业之路,相对没有巨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呈现校团两头冷的局面,校团合作的整体稳定性较差。92.层次定位较低。目前,仍然保持校团合作关系的大部分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其校团合作形式多停留于浅层次合作阶段,学校专业方向按团体所需确定,并在团体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虽然大多行业办学,与行业关系密切,但由于办学基础较差,不少艺术高职院校没有在高层次的校团合作上下工夫,双方合作缺乏宽度和深度,不能服务于高职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生产、创作、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
7、级艺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共赢需求。3.合作模式单一。大部分校团合作处于艺术院校主动发出邀请、以团体参与教育为主的模式,团体大多处于被动合作地位,其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其合作需求没有被充分满足。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如下:1.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制定政策引导团体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拓宽合作视野。另一方面,政府更应将校团合作纳入法律保障体系,通过立法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文化大繁荣大发展。2.合作实践与理论引领之间存在差距。艺术院校的校团合作与其他职业院校“叶公好龙”式的合作不同,大
8、多重复着9“昨天的故事”。“叶公好龙”式的合作企业自认为是买方市场,不愁断炊,缺乏合作积极性,一般只是选择人才,很少参与甚至不参与人才培养,把培训教育学生的责任推给学校,视之为额外负担。但艺术团体一开始就与艺术院校紧密相依,很早就引进学生实习或就业,提供专业师资,但这种传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