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史演化特征探析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史演化特征探析

ID:5980127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30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史演化特征探析_第1页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史演化特征探析_第2页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史演化特征探析_第3页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史演化特征探析_第4页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史演化特征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史演化特征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史演化特征探析  摘要: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贺兰山小区。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辛集组、朱砂洞组、陶思沟组、胡鲁斯台组、阿不切亥组、马家沟组、米钵山组构成。通过对各岩石地层单位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表明,贺兰山地区寒武-奥陶纪为陆表海沉积,其地史演化由陆源碎屑海岸—浅海陆棚—台地边缘浅滩—台地潮坪相—陆棚内缘斜坡相组成。整个寒武纪时期基本以滨海-浅海为主,奥陶纪期间地壳缓慢下降,海侵逐渐扩大,奥陶纪中叶达到高潮形成次深海。奥陶纪晚期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隆起,海水退去结束了陆表海沉

2、积,贺兰山地区进入风化剥蚀阶段。关键词:寒武-奥陶纪沉积相沉积环境演化贺兰山地区中图分类号:P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14-027寒武纪—奥陶纪,贺兰山地区频临华北陆表海西缘,与华北腹地一样,发育一套由陆源碎屑海岸—浅海陆棚—台地边缘浅滩—台地潮坪相—陆棚内缘斜坡相组成的陆表海沉积。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由辛集组、朱砂洞组、陶思沟组、胡鲁斯台组、阿不切亥组、马家沟组、米钵山组构成,各时期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反映了当时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其垂向叠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地史演化特征。见图1。1沉积相及沉积环境1.1辛

3、集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辛集组属滨海浅滩相沉积。辛集期(沧浪铺晚期),海水沿华北陆块南缘进入贺兰山地区,直抵贺兰山中段苏峪口一带,沉积了一套滨海碎屑岩。从初期的冲刷海岸沉积开始,进而出现滨海浅滩高能环境下的砾-砂质鳞块岩、磷质砂岩、白云质砂岩等沉积,反映了一个海侵沉积序列。1.2朱砂洞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朱砂洞组属碳酸岩盐潮坪相沉积。朱砂洞期(龙王庙期),海水继辛集期侵入贺兰山中段后,海侵范围有所扩大,由辛集期的浑水海岸变为清水潮坪,随着环境趋向稳定和气候炎热干燥,形成了一套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岩石组合特征表明,朱砂洞期气候热燥,蒸发量较大,沉积环境为海水不

4、畅的半封闭海或局限海,除含叠层石外,其它生物很少。1.3陶思沟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陶思沟组属滨海浅滩相沉积。7陶思沟期(毛庄期),随着华北海侵范围的继续扩大,贺兰山中—北段等地均广泛为海水淹没,形成了一套滨海浅滩相沉积,岩石组合由陆源碎屑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组成,具有陆源碎屑海岸沉积特征。表明陶思沟期海水深度不大,水动力条件较强,古气候较为温暖。1.4胡鲁斯台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胡鲁斯台组属台地边缘浅滩相沉积。胡鲁斯台期(徐庄期),海侵继续扩大,形成一套台地边缘浅滩相沉积,由页板岩和砾屑灰岩、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薄层微晶灰岩等碳酸盐岩组成,具有浅海陆棚相沉

5、积特征。胡鲁斯台期沉积环境不稳定,在总的海侵沉积序列中,次级海侵、海退频繁,水动力条件较强,沉积物中近岸粗碎屑物质较少,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均发育。三叶虫、腕足类化石丰富,古气候较为温暖,在初期和晚期曾有过短暂的炎热气候,沉积了紫红色页岩。1.5阿不切亥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阿不切亥组具台地边缘浅滩相—陆棚内缘斜坡相沉积特征。7阿不切亥期(张夏—两河口早期),海侵持续时间长,贺兰山地区沉积厚度较华北本部大,由深灰色中层—块状(白云石化)微晶鲕粒灰岩、深灰色薄层泥质条带微晶灰岩及少量竹叶状灰岩、砾屑灰岩组成。表明阿不切亥期早期(张夏期)海侵不断扩大,水动力逐渐增

6、强,为搅动较强的台地边缘高能浅滩沉积环境。之后(崮山期)沉积环境动荡,次级海侵、海退频繁。中—晚期(长山—凤山期),水体变浅,水动力作用减弱,气候干热,属潮间—潮上低能环境沉积。岩石、生物地层之特征表明,从阿不切亥中期—晚期,岩石中鲕粒灰岩减少,灰岩、白云岩、竹叶状灰岩增多,生物上三叶虫、腕足类个体变小,并出现叠层石。说明阿不切亥中期—晚期处于海退环境,水动力条件逐渐变弱,海水由动荡变得相对稳定,气候由温暖变为干燥炎热。1.6马家沟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马家沟组为台地潮坪相沉积。马家沟期(两河口晚期—大弯早期),海侵达继续扩大,沉积了以碳酸岩盐为主的马家沟

7、组,属碳酸岩盐台地潮坪相沉积。1.7米钵山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米钵山组属次深海大陆斜坡相沉积。7米钵山期(大弯晚期—庙坡期),海侵达到高潮,范围扩大,华北海与祁连海连通,大体在大弯期末—牯牛潭期初始,直到宝塔期,贺兰山地区南北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贺兰山南段沉积的米钵山组属大陆斜坡下部的深海—次深海沉积。沉积地球化学证据表明,米钵山组的物源具有活动陆缘及岛弧性质,综合考虑贺兰山地区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物源可能来自南部的北祁连地区;生物地层表明,大弯期末开始牙形石动物种群由华北型转向华南型,反映了海侵方向有了明显的变化,海水由南向北侵入,体现了两个不同地层分区

8、之沉积特点。故在空间上构成南北深而中段浅的强烈坳陷盆地格局,见图2。2地质演化历史7贺兰山地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