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的地史发育》PPT课件

《寒武纪的地史发育》PPT课件

ID:36884605

大小:1.70 MB

页数:79页

时间:2019-05-10

《寒武纪的地史发育》PPT课件_第1页
《寒武纪的地史发育》PPT课件_第2页
《寒武纪的地史发育》PPT课件_第3页
《寒武纪的地史发育》PPT课件_第4页
《寒武纪的地史发育》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寒武纪的地史发育》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中国的寒武系早寒武世古地理轮廓与震旦纪基本相似,但沉积范围明显扩大、地层分布更加广泛,且发育完整,化石丰富可分为三种类型沉积,三个沉积区:稳定类型(以扬子板块为代表的)过度类型(包括大陆板块边缘的江南区)活动类型(深海的东南区)稳定类型:分布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主体部位和塔里木板块北缘,以浅海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丰富,层序完整、分布稳定过渡类型:分布于稳定与活动之间的陆棚边缘及斜坡部位,为半深海炭质、硅质及薄层灰岩沉积,地层厚度薄(非补偿盆地),含浮游型三叶虫等活动类型:分布于深海部位,常为火山岩泥砂

2、质复理石沉积,厚度大,生物稀少,多浮游生物注:有的把过渡和活动两种类型合并称活动类型一〉扬子板块及其大陆边缘寒武纪地史特征1、扬子板块寒武系标准剖面及古地理(重点)扬子板块的大致范围:西界:红河(三江)-龙门断裂以东;东界:武陵山(湘西北沉江以北)--幕府山(鄂东南、赣西北交界处)以西的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北界:秦岭以南;(1)滇东和宜昌剖面及其分析A、滇东昆明附近的下寒武统该剖面是我国早寒武世地层建阶的标准剖面a、剖面介绍(见右图)澄江动物群b、层序地层学分析梅树村组:上震旦统灯影组顶部由纹层状白云岩向上渐

3、变为且交错层理的白云岩,为海水变浅的退积序列,属高水位体系域(HST)与梅树村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是地层的结构转换面,反映了岩性和沉积环境的突变,属2型界线不整合(SB2)梅树村组:下部为海侵体系域(磷块岩、陆源碎屑等),其下缺乏低水位沉积体系域,以致海侵面(TS)与层序界线(SB)重叠(TSSB)中、上部:为饥饿段(CC)(磷块岩夹海绿石层)顶部:为高水位体系(HST):由纹状白云岩向上变为具鸟眼构造的块状白云岩,底部具冲刷,是向上变浅的海退沉积梅树材与筇竹寺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为2型界线不整合(SB2)

4、,(梅树材组顶部白云岩层面具暴露标志)综上所述,梅树村组是一个由上下不整合面(SB2)所限定的,缺少低水位体系域的,由TST---CC→HST构成的沉积层序《海平面下降(海退)-上升(海侵)-下降(海退)构成的一个层序》筇竹寺组:由TST---CC→HST构成的沉积层序海侵体系域→饥饿段→高水体体系域(海侵→海侵高潮→海退)沧浪铺组:出现新动物群和典型滨海沉积,代表一个新层序的海侵体系域;龙王庙组:咸化海湾白云岩,为典型的海退形成的高水位体系域。滇东地区中寒武世后整体上升为陆,遭到风化剥蚀,S2地层平行不整合

5、覆于其上。B、峡东宜昌地区的寒武系发育完整,现介绍如下(层序、岩性、化石、环境)总的地史特征为: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空间分布上两分性十分明显:∈1:为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丰富;∈2~∈3:则为镁质碳酸盐(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咸化,化石稀少。(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扬子沉积区整体呈一个略为西高东低,差异不大的陆表海。西侧的康滇古陆始终高于海面,并不断扩大∈1:由梅树村组(一层序)和筇竹寺组、沧浪铺组、龙王庙组(二层序)所构成的两个层序在区内均可见到,发育程度不同第一个层序:以梅树村为代表的为含磷岩系,自西向

6、东变薄,相变为钙质、硅磷质沉积;第二层序(筇竹寺组、沧浪铺组、龙王庙组):代表本区寒武纪的最大海侵期。其结果造成:下部:含磷硅质粘土岩和含镍、钒、铀等稀有元素的炭质、粉砂质页岩,整个区内呈现海水缺氧,仅有漂游生物的局面(形成饥饿段);上部:的高水位体系域在空间上岩相分异明显,大致以东径1050为界。西部:由于靠近康滇古陆,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夹灰岩,生物多为底栖的三叶虫,为近岸滨浅海沉积;东部:灰岩增多,陆源碎屑变细,含量减少,有底栖的三叶虫和造礁的古杯,为清沏温暖、含氧充足,含盐度正常的陆表海。在这一高水位体系

7、顶部(Є1末期)为白云岩,推测应有暴露标志和不整合,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待研究证实。Є2+Є3:扬子区岩相稳定,相分异不明显,为均一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化石稀少。继承了Є1的古地理面貌,仍为西高东低。但海水略有加深,海侵逐步扩大。仍以东径105°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Є2中晚期康滇古陆略有扩大,邻近古陆地带为夹砂岩的白云岩→向东陆源碎屑逐步减少,碳酸盐增多,川西南、黔北等地常有膏岩沉积,表明气候干热的滨浅海环境;东部:则全为白云岩,常见鲕粒和核形石,由于与广海相通,多为浅海高能环境。总之,扬子区Є岩

8、相稳定,厚度不过千米,古地理环境由向东缓缓倾斜的陆表海,属稳定类型沉积。2、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及华夏地块群Є地史特征本区由过渡类型和活动类型的两种沉积区(江南区和东南区)组成。(1)江南区(过渡类型)(被动大陆边缘类型)包括浙西、湘中、桂北等在内的狭长地带,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以湘中邵东剖面为例介绍如下:本区沉积特征(三统具全):a、岩性:多以暗色硅质岩,页岩、泥质条带状灰岩和纹层状泥质灰岩为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