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九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本章摘要§1.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测不准原理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规律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薛定谔方程 用四个量子数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 几率和几率密度 径向分布和角度分布3.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核外电子排布原则 元素周期表 科顿(F.A.Cotton)轨道能级图 斯蕾特(Slater)规则4.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原子半径 电离能 电子亲合能E 电负性§1.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牛顿力学)来描述,因为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它本身的特殊性.要研
2、究微观粒子,首先要了解其运动的特殊性.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人们当年研究光时,只考虑到光的波动性,到了麦克斯韦,波动性已经发展到顶峰.而Planck提出的光电效应,指出光具有粒子性,也为人们所忽略.通过光的干涉,衍射及其光电效应实验,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根据:(1)Einstein的质能联系公式E=m (2)Planck量子论 (3)Einstein光子的能量公式E=h 得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其中:P:动量,m:光子质量(粒子性),:光的频率,:光的波长(波动性)c:光速,h=6.626J.s(Planck常数) 1924年,法国年轻
3、的物理学家LouisdeBroglie(德布罗意),当年32岁,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规律,大胆提出人们在研究微观粒子时,忽略了粒子的波动性,指出微粒象光一样,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并提出德布罗意关系式: 等式左边:m,p是与质量,动量相关,说明具备粒子性等式右边:与相关,说明具备波动性.(v为粒子的运动速度) 电子衍射实验:1927年,两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了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关系式的正确性。 二测不准原理 牛顿力学中的经典描述:已知有一质点,质量为m,则有:F=ma(a为加速度)根据速度方程:所以,可以准确测定质点的速度(动量)和位置.对于
4、宏观物体而言,这一结论无疑是绝对正确的.而对于微观粒子是怎样的呢?对于微观粒子,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运动性质(波粒二象性),不能同时准确测定其位置和动量。1927年,海森堡(Heisthberg)提出测不准原理.如果位置测不准量为x,动量测不准量为p,则其数学表达式为: 如何理解测不准原理呢?通过以下对比例题可以看的很清楚.例1原子半径为m,所以核外电子最大测不准量为x=10m,求速度测不准量v.已知电子的质量为m=9.11xKg. 误差如此之大,容忍不了!!!对于宏观物体如何?例2 子弹质量为m=0.01Kg,x=m,v为
5、多少?解:按上公式求出: 几乎没有误差,所以对宏观物质,测不准原理无意义. 既然对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测不准,有无方法描述其运动状态呢?答案是肯定的.某电子的位置虽然测不准,但可以知道它在某空间附近出现的机会的多少,即几率的大小可以确定.因而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和观点,考察其运动行为.这里包括两点:能量:量子化运动:统计性 三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规律 若通过电子枪一粒粒发射电子,通过狭缝打到感光屏幕上,时间较短时,电子数目少,每个电子的分布无规律;而当时间较长时,电子的数目足够多时,出现衍射环. 衍射环的出现,表明了电子运动的波动性,所以波动性是粒子性的
6、统计结果.实验中明暗交替的衍射环中,亮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大,暗的地方电子出现机会小.即这种电子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以上介绍的微观粒子的三个特征(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运动规律的统计性)说明,研究微观粒子,不能用经典的牛顿力学理论。而找出微观粒子的空间分布规律,必须借助数学方法,建立一个数学模式,找出一个函数,用这这一函数来研究微观粒子。§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波函数是核外电子出现区域的函数。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Schodinger)提出一个方程,被命名为:薛定谔方程 一.薛定谔方程 为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此方程是函数
7、=f(x,y,z)的二阶偏微分方程,用积分方法求解(我们只需要了解方程的形式和一些特殊的解即可,至于解的过程,在学习物质结构课程时会涉及到,在此不介绍)。 式中:m:微粒的质量(这些微粒包括电子,原子,分子等)E:能量V:势能:波函数。 一般情况下:已知粒子质量m,势能V=-(),则可求解出和E。在波函数(或称为波动方程)中,涉及到三个变量:x,y,z,为方便求解,将波函数方程进行变换,将直角坐标x,y,z变换成球坐标r,,,即为: 将以上关系代入(1)式中,经过计算整理,得到: (2)式即为波函数在球坐标下的方程。 经过分离变量,将
8、(r,,,)表示成积的形式: 下面直接给出一些解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