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创作和翻译之间—论林语堂《京华烟云》

行走在创作和翻译之间—论林语堂《京华烟云》

ID:5976800

大小:3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30

行走在创作和翻译之间—论林语堂《京华烟云》_第1页
行走在创作和翻译之间—论林语堂《京华烟云》_第2页
行走在创作和翻译之间—论林语堂《京华烟云》_第3页
行走在创作和翻译之间—论林语堂《京华烟云》_第4页
行走在创作和翻译之间—论林语堂《京华烟云》_第5页
资源描述:

《行走在创作和翻译之间—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行走在创作和翻译之间—论林语堂《京华烟云》  摘要: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国际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其代表作《京华烟云》在美国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称为现代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由于题材和内容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文化,使得其英文创作语言大多都以汉语的翻译为基础。同时为了再现汉语语言文化原貌,其英文的翻译痕迹更加明显。作为一部集翻译和创作于一身的文学名著,《京华烟云》给当今翻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翻译与创作1.0引言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外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经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借鉴中

2、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艺术形式而创作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境况变迁,描述了中国从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场景。讲述了那个时代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化和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的沉浮与变迁,勾画出近代中国的一副全景图,被国内外众多评论家赞誉为一部近代中国的史诗性作品9小说于1939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作品”,小说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林语堂本人也说:“我写过好几本书,尤其以写《京华烟云》最为自豪”(施建伟,1999)在阅读英文版《京华烟云》的过程中,除了感叹作者精湛的

3、英文功底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之余,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耐人寻味,那就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翻译痕迹,出于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我发现书中有着大量的汉语式的英语。如果不是事先看过介绍,很多懂英语的中国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从汉语翻译过来的作品。近年来,各种有关《京华烟云》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其文学或美学价值。但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其学术价值的文章极其罕见。2.0林语堂与《京华烟云》的创作特点2.1集作家和翻译家与一身的文学大家9林语堂出生在中国,却有着数十年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经历,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熟知西方文化。在林语堂一生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都是以中国文化为叙事主题的英文著作。然而

4、,其作品与其他一流华裔美国作家如汤亭亭等人的作品相比有着重大的区别。虽然汤亭亭的作品也大多以中国题材作为叙事对象,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毕竟中国文化对他们来说属于外来文化或异域文化。他们是从美国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中国文化,属于用英语对异域文化(中国文化)进行创作。但对于林语堂而言,中国文化是其母语文化,是他从小就熟知的本土文化,所以在其用英文创作中国题材小说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母语文化的翻译。因此其大量的英文作品可以看作是某种程度上的汉英翻译。同时林语堂也是一位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于一身的翻译家,既发表过有关翻译理论的文章,也翻译过中国古典小

5、说如《浮生六记》,因此对他来说,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出现翻译痕迹是一个必然现象。2.2《京华烟云》的创作特点作为一部反映近代中国的文学巨著,《京华烟云》集中国的文化,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审美等因素与一体。林语堂在其英文创作中为真实再现汉语语言文化的原貌,其英文的创作语言很多以汉语的翻译为基础。例如:Youhavecrossedmorebridgesthanwehavecrossedstreets;Myintestinesare9broken,等等。懂英语的中国人一看便知它们所对应的汉语。正如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关于京华烟云》一文中说:“这部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有许多奥妙之处,非中国人看

6、不出来。西洋人看书比较粗心,也许不会领悟出来。中国人的奇特心理,非中国人不能了解”(林语堂,2002)事实上,尽管林语堂的作品用英语写成,但其中的绝大部分素材都是来源于中国文化,即用英语表达了中国文化中所独有的事件和意象。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在描写很多中国独有的事物时,众多关于中国意象的词汇,最初是以中文形式在他脑海中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没有一个完整的中文文本在前,但《京华烟云》中很大一部分的确带有翻译的性质。3.0《京华烟云》的互文性与创作缘由9互文性(intertexuality)是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J,Kristev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她指

7、出,任何一个特定的文本的意义的产生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本相互参照。因此,任何文本都不是独立的,从中都能够不同程度地辨认出其他文本的痕迹。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京华烟云》和《红楼梦》。前者被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不仅因为它跨越了中国四十年的时代变迁,塑造了八十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创作缘由源于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未遂心愿。林语堂原本想把《红楼梦》译成英语,后来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