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763409
大小:214.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1-23
《第6讲高等学校教学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讲高等学校教学理论一、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设置(一)学科与专业1.学科:相同或相近知识的体系。(可宽可窄)2.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可大可小)专业的形成以多学科知识和人才的支撑为基础。(与教材的理解有出入)(二)学科专业设置的原则(P87-89)1.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人才培养的规律2.根据学科本身的发展变化(学科本身可能的交叉和融合)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充实新理论、新技术)4.按学科基础或服务对象的范围划分专业(依托主干学科设置专业)5.宽口径原则(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6.合理布局的
2、原则(根据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需要)7.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设施)二、高等学校教学目标(P91)高等学校教学目标,即高等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1.传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知识及技能2.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3.促进高校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三、高等学校的主要教学原则(P93-94)1.理论联系实际2.教学和科研相结合3.因材施教4.知识与技能统一5.发展性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性教学观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
3、皆准的教条;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具体到学习观上,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突出表现出了三方面的重心转移: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从“脱离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建构性教学观(1)学习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是个体知识建
4、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性教学观(2)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社会性和协作性知识不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另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
5、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习者可以与教师、学科专家等展开充分的沟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性教学观(3)强调情境学习-情境性建构主义者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比如医学中的具体病理、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等等,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情境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范式,并
6、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需要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或者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测验的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导入引出学生的观点通过四个阶段重新建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别人相互交流;将旧有观点暴露于特定情景之下;重新建构新观点;评价新观点运用新观点对观念变化进行评论对学生的重新定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
7、、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对教师的重新定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材)1、关于知
8、识的观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答案。随着人类的进步,新的假设将不断产生。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的情境进行再创造。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