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docx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docx

ID:59726812

大小:70.77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1-20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docx_第1页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docx_第2页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说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诗,本单元所选的九篇课文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本首诗借狂风破屋,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同时也体现杜甫博大的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所以学好本诗将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针对这首诗的特

2、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难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四、说教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五、说学

3、法: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六、教学过程:(教学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

4、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二)、整体感知文章(此环节为学生自主学习)1.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容易把学生的情感唤起,快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2.学生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3.指名读,其他学生找优缺点后再读,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学生明确:①描写了三

5、幅画面——秋风怒号图、群童抱茅图、夜雨湿屋图。②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的这种情怀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三)、合作探究: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此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点拨,并与学生一起边赏析边读诗歌。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

6、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①很凉、很硬(天寒冷)。②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2.品味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词语。(1)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①叹息天公无情毁屋。②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③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

7、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3.学生朗读体会语言的美。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学生尝试: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其中“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声音。教师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然后找学生朗读,学生之间互相评析,再读,最后全班齐读。四)、总结迁移:1.总结全诗。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

8、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