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息技术课中批评艺术

浅议信息技术课中批评艺术

ID:5959428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29

浅议信息技术课中批评艺术_第1页
浅议信息技术课中批评艺术_第2页
浅议信息技术课中批评艺术_第3页
浅议信息技术课中批评艺术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议信息技术课中批评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信息技术课中批评艺术  批评是一门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在我们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批评并非只要满足某些既定的条件即可得到某种确定的结果,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批评艺术的巧妙运用可以使事情变得事半功倍。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不如意、不顺心的事,心情有时候会很郁闷、很烦恼、很惆怅、很无奈,学生甚至会和你对着干……遇到这些不开心的事,我们免不了就会批评学生。但是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达到我们的预期

2、效果,有时反而会出现负面效应。那么在信息技术课中该如何批评学生呢?也许换个思路,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有不同的发现,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吧!一、弄清事情真相,和学生换位思考4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多数情况下身兼信息技术教师和机房管理员的双重身份,所以一遇到学生不遵守纪律及有破坏行为时就免不了会勃然大怒。有一次上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在巡回查看时发现有一个男同学手里拿着一个从键盘上抠下来的键,正在往键盘上安。想起最近键盘上的键时有被抠走的情况,我一下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把这个学生叫起来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大肆批评。看到那个男生

3、低头不语,似乎承认了错误,我才平静下来。后来有同学告诉我,不是那个男生抠的键盘,是他发现地下有很多键,捡起来往键盘上安装……结果被我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一顿。听了这些,我非常后悔。作为老师竟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误会学生,而且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后来我向那个学生道了歉,可是我深深明白这件事会对他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清真相并以学生为本解决好一系列事件。二、以情感人,批评和表扬并重信息技术课搞不好就如同菜市场,闹哄哄的。所以很多老师一进教室就绷起脸,似乎一面对学生就笑不出来了。老师应该是有威信的,但威信

4、不是要靠严肃的表情而是要靠个人魅力,最重要的是要倾注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就如同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只有倾注了真挚情感的教育才会有效。批评不是最终目的,教育学生才是目的。所以我们要结合相应的事件有批评有表扬,二者相结合并融入感情,力争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三、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1.选择旁边没人的时候。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习惯:当堂罚站学生然后厉声批评,一一数落学生的错误,甚至还会说一些讽刺的话,引得4其他同学哄堂大笑……这样会让被批评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使其感觉颜面扫地,无地自容,更有甚者会当堂反驳老师甚至拍门而去、离

5、家出走。所以教师批评学生时一定要选择旁边没人的时候,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2.姿态不要高高在上,声音不要太高亢。面对老师的威严,学生在受老师批评时一般不会反驳,除非他感觉自己受了相当大的委屈,自尊心受到了亵渎。而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往往越批评情绪越激动,声音自然而然就会越提越高。本来是一件小事,结果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有时搞得老师也下不了台。3.对事不对人,不要点评人格。学生犯了错误被老师叫去批评,本身就在无形中对学生施加了一种压力。所以教师在批评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就事论事,不要对学生的人格妄加评论,甚至

6、把事情扩大化,牵连学生的家长及其他人。努力让学生认识到本次事件的危害,以发生的事情为主,解决事情,以免学生发生抵触情绪。4.先赞扬后批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认可和肯定,学生也不例外。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要找出学生的优点,先加以表扬然后再做批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很优秀,只是有那么一点瑕疵影响了自己,让学生有强烈的希望改正并完善自己,最终达到批评的效果。45.尽量缩小批评范围,让对方去领悟。绝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特别强烈,所以我们要在批评的方法和策略上下工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尽量缩小批评的范

7、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6.论当前事,不要翻旧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教师不要对学生的过去耿耿于怀,将他过去做过的事、犯过的错翻出来,提醒告诫学生。要就事论事,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改正方向,翻旧账只会加重学生的心里阴影,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四、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一般批评过后学生会有强烈的情绪变化,这时教师就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且思考批评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育效果,批评是否起了反作用,批评的言语是否激烈……面对现在这些更开放、更有个性、更有创造力的学生,我们的批评

8、也应该顺势改变,因人而异,最后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GSG414。(责任编辑罗艳)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