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山神分析1.docx

最后山神分析1.docx

ID:59576749

大小:11.84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1-13

最后山神分析1.docx_第1页
最后山神分析1.docx_第2页
最后山神分析1.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最后山神分析1.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电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一、影片简介出品:中央电视台1992年。片长:40分钟。导演:孙曾田摄像:孙曾田、夏志方获奖:1993年亚广联大奖。二、分析解读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突出的作品特点是细节的捕捉和运用。《最后的山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当年参加评奖的亚广联年会评委会主席罗伯特保尔德在评价这部纪录片时说:“它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该纪录片主要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老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可是观众却从中看到了一个游猎民族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编导对大量生动细节的捕捉。影视节目中的细节一般分为:动作细节、物件

2、细节、语言细节、环境细节等等。该片最突出的就是对动作细节的运用。1、动作细节(1)、孟金福作为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他的行为中必然带有很多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也就是把大自然的万物都看作是神来崇拜。比如:虔诚地在松树前雕刻山神,并顶礼膜拜;每次进山打猎都要请求山神赐予他猎物;当打猎有所收获时,他就认为这是山神的意思,便要虔诚地给山神进贡祭品。有时没有祭品时就给山神点根烟,这些细节都是人物性格的外化。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在自己的马尾巴上系上一根红布带,因为萨满的马是神马。烧火的时候,要膜拜火神;十五月圆的时候要膜拜月神。这些细节都是原始宗教崇拜的表

3、现。(2)、孟金福老人身上的很多传统反映了鄂伦春人的心灵。比如:孟金福老人的猎枪老了,老的很不容易找到同型号的子弹;他在打猎中坚持不用套锁和夹子打猎,反映了鄂伦春人不“涸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生命的品质;他捕鱼时用大眼渔网的动作细节,反映了他内心的善良;当它割树皮时不伤树干,不正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爱吗?同时很多动作细节也反映了孟金福未泯的童心和真诚,比如:他把冰雪覆盖下的绿芽,带回去给老伴看;夏天来了,用匕首为自己刮胡子;与老伴在岸边与小野鸭嬉戏的喜悦;为郭保林的女儿模仿驼鹿的叫声。这些动作细节为观众展示了他作为萨满的另一个侧面。(3

4、)、全片的点睛之笔就是解说词中的一句话“在孟金福(老一辈)的眼里,山林是有灵魂的;而在郭保林(年轻人)的眼里,山林就是山林。”当孟金福和儿子一起上山的时候,儿子怎么也上不了马,然后孟金福不得不走下马来帮助儿子爬上马背——很形象地表明两代人的完全不同。当父子两个在山神前膜拜时,父亲是那么的虔诚,而儿子孟小庆却显得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这些动作细节的对比,更加反映出两代人的巨大差异。2、物件细节马尾上的红布带、猎枪上的红布、松树上雕刻的山神像等等,反映了原始的宗教崇拜。捕鱼前女人用来打男人的柳条,表明了鄂伦春人独特的风俗和情感表达方式。刮胡子的

5、匕首、跳绳用的萨满鼓,都是老萨满古朴遗风的物化象征。物件细节在一部纪录片中达到一定的密度时,创作者也就将观众带入一个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情境中,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纪录片创作中,要有意识地去抓取一些独特的、形象的、生动的、典型的物件细节,即要有一定的质又要有一定的量,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3、语言细节当孟金福再次从山上回到定居点时,作者对他进行了采访,问:喜欢在山上还是在山下?答:“山上舒服,在家里不行,三天两头就感冒,在外头不感冒。”问:山上好还是定居点好?答:“定居点好。”这个语言细节正好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同时也是

6、它生存状态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也许就是整个鄂伦春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的阵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后的山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