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街区.doc

广州十三行街区.doc

ID:59523240

大小:17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1-07

广州十三行街区.doc_第1页
广州十三行街区.doc_第2页
广州十三行街区.doc_第3页
广州十三行街区.doc_第4页
广州十三行街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州十三行街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三行街区的分布十三行商馆平面图  十三行从广州的历史中隐退,距今仅一个半世纪,但广州的城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要凭吊行商行号或外人夷馆的遗址,已经不可能了。图中所示是当时十三行街区的分布状况,  现在谈及的行商行号及西洋夷馆的分布基本上是嘉庆、道光以后的情况。此处所谓“十三行街区”,并不只是老广州所熟悉的十三行路(清代称十三行街),在此,它指的是外洋行及夷馆所分布的整个区域。大致是南濒珠江,北至今天的和平东路,东至今仁济路,西至今长乐路的范围内。  广州商馆区图   十三行行商的行号相对分散。大多数的行号是在十三行街之外,但为了与

2、西洋商人联系方便,许多行号与十三行街也就近在咫尺。如十三行街往东,清代名回澜(栏)桥之地,即今回栏新街至人民南路的仁济路路段,便有若干行号设立于此,计有梁经国的天宝行、卢观恒的广利行、伍秉鉴的怡和行、黎颜裕的西成行、关成发的万合行等。另外,谢嘉梧的东裕行在仁济路的登龙巷。当然也有行号是设置在十三行街的,除了赫赫有名的潘家的同文行外(在今同文路),还曾经有李应桂的万源行、刘德章的东生行等。  夷馆既是西洋商人居住之地,也是他们的商铺、账房。外人夷馆,尽数位于十三行街,即今天的十三行路。路上不仅有夷馆,而且有行商的行号,这些房屋都是坐北朝南

3、,面向珠江。从西至东,依次分布如下(方括号内为分割街区的南北向街道名称,夷馆后圆括号内为其中文“行”名):  卢观恒的广利行——郑崇谦的会隆行(嘉庆年间已破产,行号不知为何人接管,但西人仍习惯称此房产为会隆行)——[联兴街]——丹麦馆(黄旗行)——[靖远街]——西班牙馆(大吕宋馆)——法国馆(高公行,另有资料说是“旧公行”)——刘德章的东生行(后为潘文涛的中和行)——街角馆(connetfactory,外人记载此处中文名为燕子巢,不知何所指)——[同文街]——美国馆(广顺行,又有阼广源行者)——李应桂的万源行——宝顺行——帝国馆(双鹰行

4、)——瑞典馆(瑞行,一作修和行)——旧英国馆(隆顺行)——炒炒(混合)馆(英文名一作PaneeFactory,为巴斯馆之意,中文名作丰泰行)——[新豆栏街](即英文文献中之“猪巷”,HogLane)——新英国馆(保和行)——荷兰馆(集义行)——小溪馆(义和行)。  在夷馆与珠江之间,还有两片广场,是西洋商人休憩散步之地。嘉道期间,在广州的西洋商人以英、美两国势力最大,人数最多,因此,这两片广场也就分别被命名为“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直到道光二年(1822)十三行街大火之前,这片广场是西洋商人专用的,周围用栏杆圈围。火灾后,栏杆被毁坏

5、,这个原来封闭的广场就成了通衢大道。据长期寓居广州的美国商人亨特回忆,“一些沿街叫卖的小商贩也喜欢聚集在这里做些小本生意。这些小商贩有卖咸橄榄、卖花生、卖糕点、卖茶水、卖粥的,还卖许多其他吃的喝的东西,但没有卖比茶更烈性的饮料”。这里俨然成了小商贩的乐园,为这个外国人聚居的社区平添了几分中国的色彩。  十三行街的南侧中西商馆杂处,以西洋夷馆为主,这是乾隆以后为了使规模日益扩大的贸易顺利进行而采取的集中管理的措施。对于这样的做法,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封闭保守,因为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对于贸易的有效运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西洋商人对于清政府的

6、种种做法多有怨言,但是他们也承认,在广州做生意的效率绝对不逊色于欧洲的任何一个口岸。并且,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外商的人身安全,十分注意对附近地区的管理。“同文街与美国馆的拐角处设有一个守卫所,有10到12名中国士兵驻扎,作为警察以防止中国人骚扰‘番鬼’。”在商馆前的广场成了各色人等流连之地后,只要外国人提出这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巡役们就会随传随到,驱散那些摆摊的小商贩。  虽然商馆的生活空间有限,西洋商人对于这里的印象还是不错的。美国商人亨特就说:“由于这里(商馆)的生活充满情趣,由于彼此间良好的社会感情,和无限友谊的存在;由于与被指

7、定同我们做生意的中国人交易的便利,以及他们众所周知的诚实,都使我们形成一种对人身和财产的绝对安全感,任何一个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老广州’,在离开商馆时,无不怀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这番话说明十三行街区的布局还是有其合理性的。摘自:《广州外洋行商人》  十三行的建筑风格美国花园图  西洋商人居住的“夷馆”是向行商租赁的,这种“中体西用”的形式,造就了十三行街区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风格,从18世纪起,在许多描绘十三行的外销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充满异域风情,又糅合了广州本地特点的建筑。  十三行街区的营造,是年积月累的结果。

8、早在乾隆年间,沈三白在其《浮生六记》中就说:“十三洋行在幽兰门之西,结构与洋画同。”说明十三行街的风光已为人所熟知。  之所以于中土之内设西洋风格,是因为外人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筑商馆。设计夷馆的当然是西洋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