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

ID:59512712

大小:3.50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1-04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_第1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_第2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_第3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_第4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简书法讲座第28课笔记:捺的写法1.捺的中线横竖撇捺是书法四大线条。横竖撇都讲过了,今天讲捺的写法。第一,讲讲捺的中线。捺的中线跟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生活在建初年间,建初是汉章帝的年号,从公元76年用到84年。汉章帝本人对书法也很感兴趣,我在今后还会讲到。这个人叫王次仲,多种古籍都提到他,王次仲做了什么事呢?据卫恒《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上谷是地名,那里有个王次仲,他创造了楷法。什么是楷法呢?唐朝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王愔去:(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这一段话

2、详细多了,王次仲之前的隶书,四四方方,没有波势,他用草书的方法,给隶字加了波势。第在第一课就讲到,秦以前用古文字,篆字多圆转的线条,书写起来速度慢,后来改为隶字,把圆转的线条变为直线,你看这个“木”字,跟篆字想比较,就可以知道撇捺来之于篆字的弧线。最早的撇捺,就是这样直挺挺的线条。到西汉时期,隶书中还可以见到这样直线捺。这是新莽时期的《莱子候刻石》。天凤三年(也就是公元16年)刻于山东。我们来看它的几个字,这是“人”字。石头有些破损,但可以看到一捺基本上是直的。“支”字和“使”字,一捺也是直的。“建”字和“后”字,捺笔中线还是直的。什么

3、是捺早期隶字中的捺,是从1号位开始走向9号位的斜线。往往是笔直地行笔,无须动手腕。再举一个例子,东汉明帝时期的《开通褒斜道刻石》,永平九年(公元66年),比《莱子候刻石》晚五十年。这是“级”字,可以看到一捺也很直。这是“道”字,注意一捺的收笔弯曲了一下。不过这是刻在凹凸不平的山崖上,未必是作者有意的动作。这个“以”字的一捺,用了弧线。说明当时有些人写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开始运用手腕。所以,同样是从1号位走向9号位,有直线运动,也有弧线运动。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只要手腕运动,你看这个直线的“木”字,就变成了右面这个“木”

4、,撇捺带有弧形。当然就比较好看了。从公元16年《莱子候刻石》,直线较多,到公元66年《开通褒斜刻石》,弧线产生,可以看到当时书写的习惯。要注意,这些都是写字,用腕不用腕只是个人习惯。1.1波王次仲不满意这种情况,他要把用腕作为有意识的动作,也就是说,王次仲要在写字中加入艺术成分。他的创作之一,就是把长笔画变成“波势”。注意,我这里只讲行笔中线,没有包括起笔和收笔。“波势”通常用来写最长的一横或者一捺。你看《莱子候刻石》的“三”字,直线为多,而后来的《曹全碑》“三”字,形状就大不相同了。最长的一横,出现显著的波势。好像波浪翻滚,一高一低。

5、捺笔也开始使用波势。如《礼品碑》、《西狭颂》,捺笔的波势都非常明显。卫恒《四体书势》还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也就是说,王次仲的楷法,影响很大。在八九十年间,流布全国,产生了很多好手。你看,后来真书、行书中写一捺,还是使用波势。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你可以看到这一捺的中线,就是一个波浪形。唐代褚遂良《阴符经》中的“人”字,捺笔也是用波势写的。横笔的长画,也往往用波形来完成。你看明代文征明《游虎丘诗》的“一”字,就是两个来回,上下两次。一般来讲,两个来回的波势也就可以了,“寺”字的长磺,也是两个来回。现在市面上文

6、征明《游虎丘诗》这本贴有两种,左边这一个“年”字,是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的真迹。右边这一本,你看“年”字中间的长画,手腕动得不大好。这上作假的人,功夫还相差很远。买字帖的时候可要小心,不要买错一本。我在21课中讲到“点画振动”,曾举米芾《多景楼》“泛”字为例。米芾人称“米癫”,容易激动。这最后一捺的波势,他狠狠地来回了几下。不过波浪太多,只是表现心情激动,未必好看。1.2磔捺有平捺,有斜捺。大家都知道,在书法中,捺笔收尾往往粗重,这称为叫磔。俗称“雁尾”,就是好像大雁的尾巴。大约晚唐到北宋时的《永字八法详说》,记录了一个笔诀:“笔诀云:

7、始入笔,紧筑而微抑,”“筑”是笔锋直下,“抑”就是下压,“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慢慢行笔写波势,看差不多了,就要加上“磔”。从这句话知道,当时“磔”就是写波势的最后动作。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有一句话:“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写一波,从头到尾上下三折。而收尾必定要“磔”一下。在王次促时代,这个雁尾加在波势上,会有什么结果呢?你一望而知,这就产生了我们现在的捺笔。从隶书过度到真书,一横的雁尾逐渐消失了。但一捺还经常保留着“磔”。后来张旭的永字八法中,把斜捺直接称为“磔”。简言之王次仲不是创造一种字体,只是美化书体

8、。所谓波势的本质,就是运动手腕。有波的笔画收笔为磔,后来永字八法中称斜捺为磔。2.捺的起笔现在你知道了,常用起笔就是我反复讲的五种。2.1一面锋起笔最简单一面锋起笔,露锋。好像《兰亭序》中的这个人,这一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