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50093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29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措施 【摘要】城市是碳排放的集中地,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当中,促进城市规划与时俱进,在公共政策和公共参与等的基础上加强对建筑物节能的研究、低碳产业体系及低碳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宜采用紧凑、组团式、混合和公交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加强城市碳汇系统的建设,使低碳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做到双赢。本文阐明了对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认识,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我
2、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措施。【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措施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8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减少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倡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使中国同样面临了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而低碳城市是缓解能源压力和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因此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需更加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低碳发展之路。一、对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认识建设低碳城市
3、,首先要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等一脉相承,也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关联。低碳经济是针对节能、节材资源的节约,重点改善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而且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
4、政策与国际接轨的做法。8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主要包括:发展清洁技术、清洁能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建筑;制定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倡导资源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建设低碳城市,一是着眼于“碳源”的替代、减少和提高效率,二是着眼于“碳汇”处的吸收。其中,最积极的方法是减少输入端的高碳能耗,这需要把重点放在推行低碳导向的新型工业化、新型现代化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方面。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的物
5、质经济来减少碳排放;新型现代化就是要大力发展公共型、服务型的消费来减少碳排放;新型城市化就是要大力发展紧凑型、组团型的城镇空间来减少碳排放。此外,要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来提高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二、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
6、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2、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8综合性与单项性相结合。所选指标尽量涵盖低碳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所选指标既能反映总体情况,又能反映各分类、各单项情况。(2)具体明确、相对独立。所选每个指标均反映一个侧面情况,
7、指标之间尽量不重复交叉。(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备可操作性。所选指标既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4)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5)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三、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措施1、城市空间布局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
8、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8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