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中方法论争和学术流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中方法论争和学术流派

ID:5949041

大小:45.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7-12-2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中方法论争和学术流派_第1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中方法论争和学术流派_第2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中方法论争和学术流派_第3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中方法论争和学术流派_第4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中方法论争和学术流派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中方法论争和学术流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中方法论争和学术流派  摘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所谓研究方法问题,决不仅仅意味着某种工具性的研究手段,而是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解。方法的差别意味着视野的转换,不同的研究方法开启出不同的学术研究主题和领域、观点和流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有关方法的重要理论论争主要包括:马克思经典文本在解释学上的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之争。依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进路呈现出来的、初具规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流派主要包括:文本学的

2、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马克思主义、生存论的马克思主义。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争;学术流派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9011808作者简介:姜佑福,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200020)22研究方法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心之一。方法的差别意味着视野的转换,不同的研究方法开启出不同的学术研究主题和领域、观点和流派。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探讨世纪之交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引起争论的两个重要理论问题,其次

3、考察依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进路呈现出来的、初具规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流派。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论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论争,主要包括围绕“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还是“走近马克思”所展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或“主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之争,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论争。1.“回到马克思”与“走近马克思”之争西方哲学史上有过以“回到康德”和“回到黑格尔”为主题的重要哲学运动。这些哲学运动往往以对当前流

4、行的哲学观念与做哲学的方式进行纠偏和反拨为切近的目标。“回到马克思”的提法,较早见于南斯拉夫实践派,也是对前苏联所构建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的一种反叛。在我国,“回到马克思”的提法深入人心,这个提法是以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同名著作的发收稿日期:2013061422*本文系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近代中国哲学史”、“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0Azx002)的阶段性成果。表为契机的。《回到马克思》一书发表之后不久,张一兵还与孙伯揆先生共同主编了另一本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著作《走进马克思》。用苏州大学王金福

5、教授的话说,二者都表达了一种客观主义的解释学观念,这种客观主义的解释学观念,可以说一直是传统马克思主义中主导的解释学观念,只是过去不叫“回到马克思”而叫“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以下概述部分参见王金福、王永山《“走进马克思”与“走近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解释学观念探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具体而言,这一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或主张:(1)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理解,亦即肯定理解对象不依赖理解者而存在,肯定文本对象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肯定文本意义

6、的固定不变性。(2)对对象可理解性的客观性理解,亦即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3)对理解目的的客观性理解,亦即肯定在理解者和文本的关系上,理解的目的是把握文本自身的原意。(4)对理解结果的客观性理解,亦即肯定对文本的理解中包含着文本的原意。(5)对理解正确性的标准的客观性理解,亦即肯定理解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尽管承认关于文本是什么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是有意义的,但同时认为衡量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和标准在于文本自身。2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一提出,立即遭到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批评。批评

7、来自两种不同方向。一些人批评“回到马克思”的口号有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犯教条主义错误之嫌,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我们不应在认识水平上完全回到身处19世纪的马克思,而是应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批评所持的观点固然不错,但并没有在理论上击中“回到马克思”这种客观主义解释学立场的要害。因为强调要尊重马克思的原著和正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的实际思想,并不等于在理论观点上完全遵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每一个具体判断,因而并不会直接导致教条主义。另一种批评则认为,我们不可能“回到”或“走进”马克思,而只能“走

8、近”或“接近”马克思。这种批评实际上是与客观主义解释学立场针锋相对的一种相对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复旦大学的俞吾金教授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22与“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口号所蕴含的客观性的解释学立场相反,俞吾金教授等人所提出的“走近马克思”(“接近马克思”)的口号表现出一种相对主义的或主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这种解释立场的具体涵义主要包括:(1)不承认理解对象的绝对客观性。在俞吾金看来,“回到马克思”的口号是以一个错误的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