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泛耐药菌的预防与治疗.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泛耐药菌的预防与治疗王芳芳泛耐药菌泛耐药菌(panresistantbacteria)是指对除黏菌素外的所有临床上可获得抗生素均耐药的非发酵菌,包括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窄食单胞菌属等。新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碳青霉烯酶的大量使用导致泛耐药菌逐渐增多。特点非发酵菌是指一大群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胞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物体表面、空气中,大多为条件致病菌,常引起机会性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是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毒力最强者,是住院患者特
2、别是危重患者最常见的定植及感染菌。2002~2006年美国进行的耐药监测显示大约16%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表现为对至少3种以上的主要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耐药,1%对所有的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008年~2009年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共分离5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8.40%和27.7O%;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3、头孢他啶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9.52%、56.88%、45.91%和56.88%。检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8株占5.20%。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在既往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危重感染患者中较常见,在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居于第2位。鲍氏不动杆菌在健康人群中其定植率>40%,而在住院患者中其定植率为75%。可在大多数环境表面存活较长时间,因此,可定植于所有实体表面,包括各种医疗设备、空调、湿化装置等。纽约最近一次暴发流行显示12%的鲍曼不动杆菌对
4、所有抗生素耐药。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20007年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析统计,全耐药、高耐药、泛耐药不动杆菌占15.6%。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极为复杂,该耐药株均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OXA一23碳青霉烯酶或IMP一8型金属酶、PER一1型ESBILs、质粒介导的AmpC酶和TEM1酶等。整合子含有携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福平、氯霉素的修饰酶。此外并可有外膜孔蛋白多个通道的缺失。以上多种因素共同介导多重耐药性或泛耐药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
5、onasmaltophilia)感染多见于免疫抑制宿主或全身衰竭的患者,且感染发生率逐年升高,列第3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并且出现高水平耐药的泛耐药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产生许多诱导酶如L1锌指依赖的碳青霉烯酶及L2头孢菌素酶,可水解碳青霉烯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同时细菌外膜孔通道的改变及外排机制均可导致多重耐药的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多数是在使用碳青酶烯类后被选择出来,其处理首先是停用此类药物。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TMP-SMZ)可用于治疗嗜麦芽
6、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然而最近几年重症监护病房亦出现TMP-SMZ耐药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2008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收集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多家医院临床菌株共36216株,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10319株,占28.49%,各地区泛耐药菌的比率波动在0.6%~10.9%之间。危害由于对这些泛耐药病原体可以采取的手段有限,泛耐药菌的出现几乎成为一种灾难。泛耐药菌在医院特别是重症监护室(ICU)中的暴发流行时有报道,因此如何控制、减少及治疗泛耐药菌感染就成为临床关注的
7、重要问题。药物选择多粘菌素由于耐多药革兰阴性菌院内感染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目前尚无新的针对性抗菌药物被研发,所以多粘菌素B又被应用于临床。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包括大部分泛耐药的菌株对其高度敏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部分菌株对其耐药多黏菌素的毒性主要体现在肾毒性、神经毒性及过敏反应。多黏菌素主要有两种剂型:甲磺酸黏菌素钠及硫酸黏菌素,后者的毒性要高于前者。多粘菌素肾功能正常患者静脉注射多粘菌素B的推荐剂量为1.5~2.5mg·kg~·d~,分2次给予,每次滴注1h,或持续静脉滴注。肾功能受损的患者
8、,建议减少每日给药剂量,延长给药间隔。由于资料缺乏,对于不同患者群体,需要更多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才可能得到多粘菌素B的准确推荐剂量。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有内源性抗菌活性,药敏实验显示敏感性达66.15%~100%。且这种药物活性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而并非与抑制剂和β-内酰胺酶的比例有关,表明其抗菌活性并非因其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与亚胺培南治疗耐药病原体感染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联合用药对现有药物联合应用改善其抗菌活性也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