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doc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doc

ID:59463235

大小:3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1-02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doc_第1页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doc_第2页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doc_第3页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doc_第4页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研究表明,7岁以前的儿童对自己的描述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喜爱的活动等,不能正确地描述内部的心理活动。(二)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1)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年龄特点:l3岁的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还没有表现出来;l3岁半~4岁是自我评价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l5岁儿童绝大多数都能进行自我评价。(2)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l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l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l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

2、细致的评价;l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3)必须指出的是:在整个学前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的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在儿童个性的发展上有着重要作用。(三)学前儿童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1)自尊感的意义l是最重要的情绪体验l自尊感具有自我评价意义,它影响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l自尊感受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的满意程度的影响。(2)学前儿童自我情绪体验发展的年龄特征l3岁的幼儿自我情绪体验还没有表现出来;l4岁是自我情绪体验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l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能进

3、行自我体验。3岁开始出现自尊感,4岁时则有很大发展,自尊感稳定于小学。(3)幼儿自我情绪体验发展的趋势与特点l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等等)向社会性的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等)不断深化与发展;l易受暗示。(四)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1)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年龄特征l3~4岁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l4~5岁是自我控制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l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能进行自我评价,但总的说来还很弱。(2)麦克拜(1980)区分了四种自我控制活动:l运动抑制,即学会停止,抑制某些行

4、动;l情绪抑制,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l认知活动的抑制,即由冲动型(6岁以前)转变为熟虑型(随年龄增长而增长);l延缓满足,为了更大利益而学会等待,放弃当前的报酬。[注意]自我意识的各种因素的发展速度与程度是不同的:自我评价能力高于自我情绪体验、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与自我情绪体验发展速度比较平稳,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则表现出明显的跳跃,在5岁左右变化最大。二、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个体依据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点。早在婴儿期,儿童忆能初步

5、地理解“好”与“坏”,这是最早的道德认识。(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识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他把道德认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或道德相对论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1-2岁)年幼的儿童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支配,无所谓道德不道德。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2-8岁)儿童的道德以服从成人为特征,固也叫服从阶段,包括自我中心阶段(2-5岁)和权威阶段(5-8岁)。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强调个人的存在和意见;权威阶段阶段的儿童对行为规则

6、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为规则是不可变的,是由(外在的)权威所给予的,在进行评价时总抱有极端的态度。3.自律道德阶段(8-11、12岁)儿童的道德以平等为特征。能理解规则可以是经过集体协商来制订或改变,行为规范被内化个人的行为准则,对从动机和行为两个方面来判断行为是否道德。(入学以后)反对意见: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5~10岁的儿童对动机的理解比皮亚杰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见P248)(二)中国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李伯黍(1982)的研究与皮亚杰的研究基本一致,但其由不成熟判断转化为成熟判断的年龄,普遍早于皮亚

7、杰的提出的年龄。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一)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的行为。可以是身体侵害、言语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2.侵犯行为的种类l工具性侵犯,以获得自己所渴望的东西为目的,以侵犯他人的为手段;l敌意性侵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如报复、支配等。3.有关侵犯行为的理论l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侵犯是死亡本能的表现。l生态学理论认为,侵犯是是人的基本本能,这种本能是进行的结果。它可保证物种的生存与繁衍。l新行为主义认为,侵犯是挫折的结果。l社会学习理论认

8、为,侵犯是通过强化与观察学习习得的。侵犯行为得以保持的条件是:具有工具性(能达到一定的目的)、得到了社会强化、是自我保护的手段、侵犯者进行了自我强化。l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侵犯是是认知加工的结果。当人们将他的行为解释为“带有敌意”时,会产生侵犯行为。4.学前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l2岁前的儿童不能的侵犯行为不指向特殊人,到了4岁时,儿童会对特殊的人产生侵犯行为。l在3~6岁随年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