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青少年儿童肥胖的预防.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少年儿童肥胖的预防高爱钰2009.5.20青少年肥胖成为一个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青少年肥胖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人期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的概念肥胖(Obesity)指由多因素引起、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单纯性肥胖症是指除外由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外伤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性肥胖,而单纯由于营养过度所造成
2、的全身脂肪过度积累。儿童肥胖的诊断标准(7-18岁)BMI年龄男超重男肥胖女超重女肥胖7~17.419.217.218.98~18.120.318.119.99~18.921.419.021.010~19.622.520.022.111~20.323.621.123.312~21.024.721.924.513~21.925.722.625.614~22.626.423.026.315~23.126.923.426.916~23.527.423.727.417~23.827.
3、823.827.718~24.028.024.028.0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遵循能量摄入→能量消耗→能量储存增加→体脂累积→肥胖的生理机制,受遗传、环境因素共同影响。遗传决定肥胖的易感性,但个体是否真的成为肥胖,须由环境因素决定。遗传父母亲肥胖与青少年肥胖有显著关联,即父母亲肥胖是青少年肥胖的危险因素,而以母亲肥胖对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影响最大。但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舅舅和姑妈肥胖与青少年肥胖均无显著关联。据调查,父母双亲体重正常,子女肥胖可能发生率5%~16%;双亲一方肥胖特别是母亲肥
4、胖其子女肥胖可能发生率35%~40%;双亲均肥胖其子女肥胖可能发生率为60%~70%,肥胖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出生时体重出生体重与肥胖症发生密切相关,成都儿童专科医院对单纯肥胖症儿童200例及同龄健康儿童200例的调查分析显示:肥胖组中有20%的出生体重>4000g,对照组仅为9%;出生体重<2500g者,肥胖组及对照组分别为0和8%,两组间出生体重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这是由于胎儿后期,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增加极快,而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则不会消失,为肥胖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肥胖易感环境近
5、年来伴随都市化、工业化、生活现代化进程加快,一些环境因素正通过以下途径,加速儿童肥胖流行:(1)膳食热量过多;(2)体力活动不足;(3)生活方式由“动”趋“静”。百姓的营养健康知识缺乏、儿童的不良饮食生活行为、各种不良社会因素(如单纯追逐盈利的食品营销手段、“胖就是健康”等陈旧观念)等,共同构成“肥胖易感环境”。能量摄入过多1.膳食摄能过量儿童合理膳食有两大要求:(1)能同时满足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需要。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每天需比正常生理消耗多增加15%,10%和15%膳食能量,以满足能量正
6、平衡。(2)能量来源适宜,15%~20%来自蛋白质,20%~25%来自脂肪,55%~65%来自碳水化合物。若这种正平衡长期超限,或源自脂肪的能量过多,可引发肥胖。防止膳食能量过多的另一重要措施是保证食物多样化,注意荤素搭配、生熟搭配和干稀搭配。能量摄入过多2.食物能量密度过高西式快餐、软饮料因其所含脂肪、糖和能量密度太高易导致肥胖。以9岁儿童吃一顿西式快餐为例:(1)双层汉堡1个,摄入能量和脂肪分别为560kcal(1kcal=4.18kJ)和25g;(2)法式炸薯条1盒,摄入能量和脂肪分别为3
7、20kcal和25g;(3)可口可乐1杯,摄入能量和脂肪分别为320kcal和0g。即一餐摄入能量1400kcal,相当于9岁儿童每日能量需要的56%;脂肪55g超过日摄入量上限能量摄入过多3.家庭外就餐近20a来,美国中小学生在外就餐方式(学校午餐、饭店、快餐)未变,但能量摄入量占日摄入量的比重从18.0%增至33.5%。以1977年为1,1995年来自学校午餐者降为87%,来自饭店的增至208%,来自快餐的增至172%。我国伴随生活节奏加快,吃快餐正逐步成为早、午餐常规。多数快餐制作者不懂营
8、养知识,为迎合消费者口味,餐食能量高、油炸物多,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缺乏。能量消耗不足儿童消耗能量的主要途径是:(1)体育锻炼(包括体育课、课外锻炼)和其他体育活动;(2)体力活动,包括活动性游戏,走路或活动性移动。与此相对的是看电视、玩游戏机、计算机上网和其他静止性活动。能量消耗不足,是“肥胖易感环境”的突出表现。能量消耗不足体力活动太少随着都市化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青少儿不需像父辈那样干体力活,静态生活时间多,动态时间少。美国6~15岁中小学生走路上下学比例1977年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