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408579
大小:2.26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9-19
《【语文】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1(人教版必修5).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8课咬文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代表作
2、《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1)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卖弄才学。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走进课文题目的含义: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
3、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主题分析结构,归纳各部分要点咬文嚼字第一部分(1一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郭沫若改字(句式改变)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韩昌黎改诗(字眼不同)第二部分(6一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善用字义联想误用字义联想第三部分(8)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分组合作探究分析第一
4、部分1、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2、思考这些例子说明什么道理字眼不同不同意境1.第一层(1-2):句式不同意味不同第一部分:2.第二层(3-4):字数增减意味不同3.第三层(5):分析第一层: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1).“你这没骨气的文人”2).六个“你这…..”3).“你是个好小子”4).“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语气坚决。----感情强烈。----表假定语气。启示:思想感情不同。----结构不同,不合逻辑。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要破费周折,说明用好
5、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神。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使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写作方式:对比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具有说服力。3.所举例子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给我们的启示?特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各代名家都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锤炼,我们更应该“咬文嚼字”。分析第二层: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的启示是什么?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1).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
6、见草中有虎。”2).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总之,一字增减,就会引起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启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的表情达意。分析第三层:1.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看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声音。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文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就行。2.与前面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
7、文嚼字?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总结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本部分例子多,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分析第二部分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负两面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2.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夜晚,月影朦胧,山间
8、泉水旁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品茶,赏月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4)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3.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那些方面?1)作者无创作动机。2)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4.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1)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2)遇事往深一层想。分析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文字有那些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