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96884
大小:112.0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9-20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防治原则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医学的任务就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据此确立正确的养生与防治原则,消灭疾病,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治则: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对临床各科立法、处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心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
2、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治则治法的确立和方药及其他治疗手段的实施促进疾病的痊愈和机体康复,又有利于养身目标的实现第一节预防一、天年与衰老1.天年“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2.衰老含义: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发生机理:阴阳失调脏腑虚衰精气
3、衰竭二、预防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1.未病先防在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发生调养正气,增强体质⑴养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养生的基本原则①顺应自然规律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人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②形神共养
4、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方法很多,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
5、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③保精护肾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
6、纵情泄欲,则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④调养脾胃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
7、目的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调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⑤其他:传统健身术药物养身推拿针灸养身⑵防止病邪侵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其毒气,防止致病药物预防2.既病防变:包括早治防变与控制病传⑴早治防变所谓早治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诊断、早期治疗,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其深入传变或发生危变。其意义在于缩短病程,保护正气,使患者早日康复。这是中医治疗思想的重要原则,源于《内经》“治未病”的理论“治未病”理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
8、防,二是早治防变,包括有病早治与既病防变两种治疗思想1.外感疾病的早期治疗伤寒的早期治疗: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伤寒六经病总的治则为祛除外邪,扶助正气。三阳病多属表证、热证、实证,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属里虚寒证,治法应以扶正为主。但伤寒病的诊治较为复杂,倘若误治,可致变证迭现。如太阳病虽有表邪,但不能发汗太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