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探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探究

ID:5937609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9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探究_第1页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探究_第2页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探究_第3页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探究_第4页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探究  【摘要】以南京都市圈既有规划和相关研究为基础,针对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顺应南京都市圈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分析南京都市圈现状空间特征,提出空间发展目标和布局策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两片”的都市圈总体空间结构,并通过建立主体功能分区、共建重点增长区域、协调跨界地区发展等策略进一步促进南京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关键词】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南京中图分类号:P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和皖江城市

2、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都市圈城镇的快速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重组进程明显加快,南京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和一体化发展诉求日趋强烈,在此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格局的优化重组已经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2都市圈现状空间特征分析5南京都市圈空间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的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约50525平方千米,总人约3045万人,城镇化水平约56.3%。近年来,南京都市圈在空间发展方面逐步显现出“低水平极化阶段”特征较明显、城镇整体集聚水平不高、“圈层状”

3、城镇分布格局基本形成、沿江和沿路城镇轴带发育良好、主要城市间的交通联系水平偏弱以及跨界地区空间利用存在冲突等特征和问题。3都市圈空间发展目标与策略(1)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相应的空间管制要求,建立合理、有序的区域开发格局;(2)顺应高水平均衡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要求,建立一体化、网络化的都市空间格局;(3)由分散、离心发展转向协作、融合发展,建立协作、融合的空间组织格局;(4)促进区域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城乡协调的统筹发展格局。4都市圈总体空间结构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两

4、片”的都市圈总体空间结构,实现空间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图:南京都市圈“一核、一带、一区、两片”总体空间格局5一核:指南京,是都市圈发展核心。强化南京商贸金融、创意研发、区域交通枢纽等现代服务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我国承东启西的区域综合服务中心和都市圈内具有“孵化器”意义的核心引擎。一带:指沿江综合发展带,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等沿江中心城市。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建设沿江重化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综合物流基地。形成沿江产业

5、带和城镇集聚带,成为长三角辐射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区域通道。一区:指宁镇扬同城化先行区。以南京、镇江、扬州市区为核心,以沿江综合发展带为主体,以交通先行、跨域整合、服务共享、机制创新、规划协调为重点,构筑功能提升的都会区、交通一体的同城区、和谐生态的品质宜居区,建设引领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区。两片:指江南转型提升片和江北产业转移承接片。江南转型提升片包括都市圈长江以南地区,依托南京、芜湖等中心城市,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江北产业转移承接片包

6、括都市圈长江以北地区,围绕产业升级和特色产业培育的目标要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和示范区,整体推进都市圈城镇化进程。此外,积极培育宁-淮、滁-宁-沪、淮-扬-镇、宁-合和合-芜-宣等五条城镇发展轴,整体提升都市圈城镇网络化发展水平。55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主要策略5.1建立主体功能分区综合分析生态重要性、灾害风险性、土地资源丰度、水环境容量、水网密度、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集聚度等八个指标,综合评定各地区的开发现状、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将都市圈划分为优化提升区、重点拓展区、适度开发区和生态

7、保护区等四类功能区,科学指导都市圈的空间布局,促进可持续发展。5.2共建重点增长区域共建南京江北新区,共建龙潭-下蜀新城、龙袍-青山等临港新城,共建禄口空港新城,共建芜湖-马鞍山江北新城(区)、苏滁产业园及汊河新城和南京-淮安产业新城,发挥政策环境优势、区域交通枢纽优势和科教文化优势,建设南京都市圈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集聚基地,形成区域重要新兴经济增长极,整体提升都市圈综合实力。5.3协调若干跨界区域以空间组织、交通衔接、生态维护为重点,进一步协调南京与镇江、南京与滁州、镇江与扬州等跨界地区的发展。更加

8、注重长江岸线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功能培育、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跨界地区由离心发展转向融合发展。参考文献51.崔功豪.都市区规划——地域空间规划的新趋势.国外城市规划,2001(5).2.张京祥,邹军,吴启焰.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城市规划,2001(5).3.张伟.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3(4).4.程大林,李侃桢,张京祥.都市圈内部联系与圈层地域界定——南京都市圈的实证研究.城市规划,2003(1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