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7232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9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再次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再次思索 如何认识新课标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这一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情境”?对于这个话题,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学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亦可称为是对该问题的一场辩论,下面结合在平时听课中整理的问题情境的片段,谈谈对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点认识与大家共勉。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教学实录稍有整理)师: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6和8,第三边长确定吗?生:不确定。师:你能说出它的范围吗?生:第三边长大于2且小于14。师:如果告诉你这两条边的夹角,那么第三边长确定吗?你能求出它的长吗?生:(讨论)确定!但不会求。师:如果告诉
2、你这两条边的夹角是90°,请你画图先测量一下第三边的长度,再想办法验证。(以下略)二、案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分析5勾股定理是欧式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执教者抛弃了教材中从古希腊邮票引入课题的情境,而是从数学内部知识间的联系出发创设了一个思维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学知识的联系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逐步把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延拓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应该说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能体现“数学味”,设计较好但应注意学生的数学基础素质。从课堂教学效果看,由于学生的基础素质较低,对教师的很多问题是“启而不发”,课堂教学仿佛就是在完成教案。三、对于
3、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思考(一)什么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1.我们在教学中常讲的问题情境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教师方面讲问题情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创设学习氛围进而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状态等。从学生方面讲问题情境为学习应用新知识而已储备的主、客观的条件,如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交往等。2.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有效展开学习服务的。教师所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应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点的情境问题,把
4、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二)从教师方面谈问题情境创设的要求51.问题情境创设的最重要因素是应具备有效性。所谓有效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问题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必须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另一方面,问题情境要有问题性且导向明确,问题情境必须为教学服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又必须为问题服务,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设数学情境的实质不在于它本身是不是多姿多彩,而应关注它是否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某一确定的方向,而不是让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从而失去继续探究学习的
5、愿望。2.趣味性与数学味相结合。兴趣是最好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很小的差异是指对事物有无兴趣,巨大的差异就是学生今后的发展。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是其获取知识的最大动力。教师可通过情境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注重情境的趣味时决不能忽略数学教学的目的。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的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趣味浓厚,但数学味少了,弱化了数学的本质知识与技能教学,
6、把数学课搞得不伦不类,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三)问题情境设计与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51.防止过重关注现实生活情境。一般问题情境可分为三类:一是真实的问题情境,二是虚拟的问题情境,三是个体头脑想象中的问题情境。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标中“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空心思使每堂课都带有所谓的现实生活情境,忽视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结果产生了许多形似神离的问题情境。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源于现实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能过度关注现实生活情境。2.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敢发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
7、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学生敢于质疑,形成问题意识与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加深对问题理解的同时要体现大家的互相合作。有时学生的观点是不完善的,甚至是可笑的,但这确实是重复着某些数学知识发现的历程,他们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中经历着思维探索,强化了思维、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教学必须为发展做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师不应该压制学生中间发明的萌芽”。5总之,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换使得每个人得到了两种甚至两种以上思想。参加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大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