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ID:1785979

大小:3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3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_第1页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_第2页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_第3页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_第4页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柯丙寅湛江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泉.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渠道.它可以直接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真正的主体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能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思维;数学问题;问题设计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很重要的因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思维和自主性学习能力,就需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迫在眉睫.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便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学生的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亚里士多得曾精辟地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许多数学教育者无不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思维活动持续发展,这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问题.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

3、一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1.1提供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所以当老师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观背景材料时,他们往往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抽样调查”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赵大叔承包了一个鱼塘,想知道①鱼塘里有多少条鱼?②你能帮他想办法求出共有多重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设置悬念,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

4、想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冲突,教师这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对事情发展过程的联想,设计非常规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1.2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有时会出现下面的情况,一是如果不学习新知识,则问题将无法解决;二是解决了问题后,要他说明解题过程的正确性时,不用新知识便无法说明理由,这样的情形之下都可引发问题情境.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新课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

5、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学生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于是师生一起来探求.设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则对折30次后的厚度为0.1×229毫米.学生用计算器求53687.0912米,五万多米快有7个珠穆朗玛峰高了,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引发联想,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

6、来.相反,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没有问题情境,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如,学生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之前,教师根据"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回忆性质定理后,可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有一个等腰三角形,若一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和一个底角,大家想一想,能否将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于是,当学生经过动手实践,画出图形后,要求学生说出画法.而这些画法的正确性是需要"判定定理"来判定的.于是教师用问题"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来引出课题,创设了问题情境.1.3通过具体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使用工具,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通过观察,主动探究知识,不

7、仅在课堂情趣创设方面有奇妙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一是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量出各角的度数,计算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得数都在180度左右;二是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观察一下,能构成一个怎样的角?学生会很有兴趣地进行拼接活动并且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想到证明此定理的方法.1.4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