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65029
大小:1.34 MB
页数:9页
时间:2020-09-0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1 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高一年级第六章第八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义乌四中 朱建林【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和关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火车提速);其二,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为教学服务,突破教学难点。【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
2、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向心力,明确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然后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布列方程。本课内容是圆周运动有关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应用之一,学习它有助于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内容安排课时,这是第课时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描述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量(如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等)和向心力;并已知道对于一般的曲线运动,尽管这时曲线各个地方的弯曲程度不一样,但在研究时只要取足
3、够短的一小段,就可以采用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但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部分学生错误地理解为因为圆周运动而产生了向心力。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习惯中形象思维占的比例还比较大,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提高;对于物理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是非常的熟练,有待进一步地培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知识;()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圆周运动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拐弯和过桥的实例分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
4、能力,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调查公路或铁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深挖掘现实生活中易忽视的细节,发展学习兴趣;()假设自己是工程师,亲身体验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所带来的愉悦感;()发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以及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精神。【教学重点】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教学难点】(1)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2)理解超重和失重。【课前准备】电子秤;自制轨道;小球;纸箱;数码相机;三角架;电脑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
5、生活中圆周运动的例子很多,你能列举一些吗?生:……师: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大家都知道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你能谈谈对向心力的认识吗?生: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的;生: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并且是由其他力来提供的;……师:组织、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有关圆周运动的问题。生:积极提问。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首先要肯定其勇气,并告诉学生他们所提的问题多数会在这堂课中得到解决,这堂课将深入分析圆周运动的几个特例,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关键是分析向心力的来源,应用的规律仍然是牛顿第二定律,与前面所学的知识大同小异。点评:传统教学中常见的是老师问、学生答,
6、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现在推行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我们要把提问权还给学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二、实例——拐弯(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汽车拐弯(播放一段汽车拐弯侧翻的视频,如图)。生:观察和思考(学生兴致高涨)师:汽车为什么没能安全拐弯呢?影响汽车能否安全拐弯的因素又有哪些呢?相信这些正是同学在思考的问题,请同学们用物理学的方法来分析一番(投影汽车拐弯示意图
7、,如图)。(提示先是受力分析,然后分析由谁来提供向心力,最后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动力学方程,分析供求关系。)生:汽车受到的力有重力、支持力、牵引力、摩擦力。其中向心力由沿转弯半径指向里面的静摩擦力提供(教师在图中画出)。师:那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是什么呢?生:是;师:如果要让汽车安全拐弯需要满足怎样的关系?(即动力学方程)生:动力学方程为。师:汽车没能安全拐弯的原因是什么?生:是因为汽车速度太大,因而需要的向心力太大,或者说静摩擦力提供的向心力不够大。师:那在怎样的情况下汽车恰好能安全拐弯呢?生: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拐弯所需要的向心力。师:板书,并指明v
8、为临界速度。那么,在不改变汽车行驶速度的情况下,要让汽车安全拐弯,我们可以怎么办?生:增大摩擦因数、减小汽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