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49110
大小: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0-31
《四上3《古诗两首》滕州龙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排序4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和、镜未磨、影、发、下”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利用书中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3、在对比组诗的学习中,想象诗中描绘的不同景色,并能写下来。学习从不同的观察点去观察、想象、表达。4、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二、教学重、难点:利用书中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意思。在对比组诗的学习中,想象诗中描绘的不同景色,
2、并能写下来。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三、教学评价设计:1、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2、评价策略多元化:(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有节奏诵读古诗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对比组诗,观察文本插图、读古诗想画面、小组交流、感情诵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古诗意思,从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3)借助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领悟组诗的能力。(4)借助拓展小
3、练笔,训练学生观察、想象与表达能力。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使教学更有目标性、实效性。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画面第一课时(一)初读古诗,感知秋景一、导入新课今天学习第3课古诗两首,板书:《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指导写“眉”字,上面不要写成“尸”。二、检查预习,夯实学习基础1.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2.检查能否读正确。指导读准:“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
4、和”读hé,“平羌”的“羌”读qiāng。3.看停顿标示、读出节奏。不同形式,反复诵读。4.默读两首古诗,借助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小组交流。三、整体对比,初步感知“异同”这两首诗放在一块学习,说明两诗之间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的地方。1.对比两首诗的“异同”。读两首诗,发现相同之处。交流要点:都是描写秋夜景色的,都有月亮。都是唐诗,作者刘禹锡、李白都是唐代诗人,每句都是七个字(七言诗)。2.再读古诗,对比两首诗不同之处。交流要点:A.作者不同:借助预习收集到的信息简要介绍两位诗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
5、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B.诗的内容不同:描写的景色不同。《望洞庭》描绘的是月夜的洞庭美景。《峨眉山夜歌》描写的是月映清江的美景C.月亮也不一样:一个是圆月,一个只是半圆。D.观察点一样:一个是静止的,一个是流动的,变化着观察点的观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E.心情不同:第一首表现的是愉快的心情,第二首感觉有些孤独。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对比异同第二课时四、想象画面,对比古诗之“异”1.对比两首古诗的内容不同。轻声读古诗想画面,把想到的
6、画面给同位说一说。2.诵读《望洞庭》,感受洞庭山水美。(1)结合课本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看到的画面。洞庭湖的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清脆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2)学生读诗,质疑问难。(3)小组交流“相”、“和”、“镜未磨”、“青螺”的意思。交流要点:“两相和”的“和”是指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青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又因“潭面无风”,二者才能
7、两相协调。引导学生体会:这里的“和”字其实有多层含义:除天上的月与地下的湖“两相和”;还有“月光”与“湖色”“两相和”;“湖水”与“君山”“两相和”,更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两相和”。(4)如果把一望无际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那“君山”就可以想象成什么?(青螺)。指导“螺”字的笔顺,师生一起写。板书:看到联想到湖面镜未磨君山银盘青螺每次读到这两句,老师都会情不自禁想到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诗句。齐读出示:“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色。说给同位听。(6)练习背
8、诵。指名背诵。3.诵读《峨眉山月歌》,感受月映清江美景。(1)结合课本插图,展开想象,小组交流读《峨眉山月歌》看到的画面。秋高气爽,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2)小组研讨:这首诗28字中12字为地名,给我们的感觉却不单调?为什么?交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