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当今我国建筑设计方法讨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当今我国建筑设计方法讨论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设计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设计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运用建筑设计的相关方法,通过建筑思想的引导,从而完成具有某种倾向的建筑作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建筑设计的现象以及发展程度进行比较,来分析如今我国建筑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关键词:可行性人文情怀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1、照搬西方建筑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在我国,许多城市建筑项目在进行自身宣传时经常会说该项目“应用西方最先进的建筑设计技术”“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感”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2、,但是笔者经过仔细思考之后不禁要问,当今我国的建筑设计真的都需要运用这些西方的建筑设计方法吗?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应该是连续渐进的,像当今我国“拿来主义”式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给我国城市的整体形象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城市正渐渐地失去了其作为城市的特质,到处是张牙舞爪、风格迤异的高楼大厦,中国上千年古老庄严的城市底蕴不断地消失殆尽。6因此,在当今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不应盲目的照搬西方的建筑设计方法,而是应该走出符合当今我国建筑环境和背景的一条新路。2、自己对建筑设计的一些看法面对着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和背景
3、,作为建筑设计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挽回中华大地上即将消失的文化传统呢?中国的建筑设计又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呢?虽然自己也一直都在寻寻觅觅,依然属于“在路上”的状态,但我愿意就这个问题来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与见解。2.1城市建筑设计前的思考在做设计之前,首先要思考被设计建筑本身的意义,并且确定自己建筑设计的价值取向。这一步能否做好直接关系到建筑设计的效果。大部分设计师在得到建筑设计题目后便埋头做设计,这样就使全部精力被放到了“做”上而忽视了“想”的重要性,这样做出的方案虽然在设计角度上没有错误但是
4、在深度上却存在欠缺。因此要先确定自己的建筑价值取向,经过对设计理论的不断学习加之自身设计履历的不断丰富,该走什么样的设计道路也就渐渐清晰了。6在对建筑进行设计之前,我经常会思索建筑存在的意义,除去最基本的功能与要求之外,建筑还应体现出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建筑还应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当今的传统建筑形制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演变所形成的,但是这些建筑形制不仅仅局限于其表面的表现形式,它的形成本质上取决于人类最基本的心理结构和生活方式。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考虑怎样使建筑成为历史的承载者,使其成为一个
5、永恒不朽的艺术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使设计出的建筑承载过去并启发未来。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根植于历史、根植于过去,用建筑的表现形式传承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树立起一个持续良性发展的建筑设计方法。以上是自己对建筑设计之前所需要思考的问题的一些看法,做完这一步就可以进行具体的设计步骤了,我习惯的建筑设计过程主要分“内”“外”两个部分。2.2对“内”的设计所谓的“内”是指生成建筑的逻辑,在对建筑进行建设时必须有建设场地,而这个场地一定有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积淀,研究好这个历史背景对于一个建筑设计师来
6、说至关重要。研究完其内在的文化积淀之后,我们会自然的回顾一些传统建筑中功能相似的空间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当今大部分建筑设计者只是简单的提取传统空间的元素,然后将其拼接成所谓的“仿古式”的现代建筑,这种行为只是对传统进行复制而不能称为设计。那么究竟该怎样对“内”进行分析和研究呢?6这又回到了上面关于“建筑设计前的思考”的问题上来了。传统的建筑本质上是一种意象,代表了一种可以使人们产生共鸣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了具体建筑形制的空间品质中,建筑设计师应该做的是研究当地的人文情怀,提取出一种文化精神,然后用建筑
7、的形式表达出来。对于这种人文精神的提炼有时候不一定要全部通过分析建筑的形式去寻找,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其他艺术形式来领悟当地的人文情怀,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在精神层面的表达上较之建筑来说受限会小一些。所以感受多方面的艺术可以更好地激发设计者的思路。找到“精神”之后,就要研究如何具体的营造空间了,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在学校时期已经得到系统的训练了,比如如何掌控建筑各方面的比例、如何控制好光线等等,这些都是关于设计的手法,我就不多讲了。但是要注意的是设计具有传统韵味的建筑不一定全都要应用传统元素,一些
8、现代手法有时也可以设计出具有古典意味的空间来,设计时不要只拘泥于外在形式,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出传统精神。2.3对“外”的思考“外”是指建筑场所对建筑设计效果的影响。每个建筑场所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在场地周边环境以及场地内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6关于怎样把握好建筑场所特性这一问题,不同人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就自身而言,我对建筑场所的把握更加侧重于城市对场所的需求以及场所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