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35750
大小:1.30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0-09-20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之大木作pot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之大木作大木作总述1柱3枋4斗拱5多层木建筑7屋架6平面2总述大木作-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棊、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总述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是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平面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
2、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平面间的名称——明间,次间,梢间,尽间三开间名称五开间名称七开间名称九开间名称尽间梢间次间明间次间梢间尽间尽间梢间次间次间明间次间次间梢间尽间次间明间次间梢间次间明间次间梢间柱1、分类总体分——外柱、内柱结构所处部位——檐柱、金柱、山柱、角柱、童柱等构造需要——雷公柱、垂莲柱、擎檐柱、槏柱等外观——直柱、梭柱、凹楞柱、盘龙柱、收分柱、瓜柱、束竹柱、束莲柱等柱2、形制发展原始社会已使用木柱早期木柱多为圆形断面商代,柱下置卵石柱
3、础秦代,已有方柱汉代,石柱增加八角、束竹、凹楞、人像柱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式柱础南北朝,出现高莲瓣柱础、束莲柱、印度、波斯、希腊柱头;梭柱(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建筑)唐,木质直柱五代,多八角或圆形宋,圆柱最多,也有八角形和瓜楞断面,《营》有梭柱元以后,多用直柱明,南方某些建筑采用梭柱(如皖南民居之祠堂)3、柱的尺度由于人对木材料的结构特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因此柱径与柱高的比率有一个认识的过程(通常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柱径/柱高:东汉崖墓中的石柱1/2—1/5;唐佛光寺大殿1/9;清代北方1/10—1/11;南方民居1/15柱柱4、特殊做法
4、梭柱——柱的上下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生起(宋、辽)——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檐口呈一缓和曲线。侧脚(宋)——外檐柱前、后檐向内倾柱高10/1000,两山向内倾8/1000,角柱向两个方向都倾斜柱的拼合——将2—4根小料拼合成大料,其内部用暗榫,两端及外侧用银锭榫5、柱网①秦、汉:都柱(厅堂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②唐:满堂柱式(大明宫麟德殿)、金箱斗底槽(佛光寺大殿)③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金箱斗底槽——以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层包围内层(内外二圈柱)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双槽——以内柱
5、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分心斗底槽——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槽——殿身内用柱子和斗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柱列与斗栱所在线副阶周匝——建筑主体外所包绕的一圈外廊④宋、辽、金、元:移柱造、减柱造柱唐:满堂柱式(大明宫麟德殿)、金箱斗底槽(佛光寺大殿))枋1.额枋(宋称阑额)额枋: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以前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在柱间它有时2根叠用,上面的称为大额枋(宋仍称阑额),下面的称小额枋(宋称由额),中间置垫板用于内柱间的称内额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阑额由额地栿垫板柱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置于阑额之上,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3.雀替
6、(宋称绰木枋)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净跨距离1、概述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其作用是:承重,并将荷载传递到柱上作为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尺度衡量的标准斗栱斗栱2.斗栱分类总体——外檐斗栱、內檐斗栱按具体部位——柱头斗栱、柱间斗拱、转角斗栱、平坐斗栱、支撑在檩枋间的斗栱斗栱3.斗栱形式的发展汉代: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单层栱、多层栱;栱头有直截、折线、曲线、龙首翼身的;斗有平盘式、槽口式的。唐代:柱头铺作已
7、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补间铺作保留了人字栱、斗子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它仍作为阑额与柱头枋间的支撑。宋代:发展已经成熟,如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辅佐的尺寸和形式已经统一;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式,但又有若干变化。元代:斗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明清:斗栱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升科尺度已有差别,到清代都用假昂斗栱4.斗栱的组成——斗、升;栱;昂斗栱1.斗、升坐斗——位于一组斗栱最下的构件,又叫大斗,宋称栌斗,汉称栌,有时又可单独使用。十八斗——宋称交互斗,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拱或卷头)。三才升——位
8、于跳与外跳,横栱两端上。槽升子——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二端上。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斗耳——斗口两侧凸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