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ID:27518152

大小:11.37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8-12-01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1页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2页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3页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4页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古代建筑某些局部形制与构造的演绎变化过程。(二)考核知识点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2、大木作3、墙壁4、屋顶5、装修(宋称小木作)6、色彩与装饰(三)考核要求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了解:(1)台基(2)踏道(3)栏杆(4)铺地2、大木作了解:(1)柱(2)枋(3)斗拱(4)屋架(5)多层木建筑3、墙壁了解:(1)土墙(2)砖墙(3)木墙(4)偏条夹泥墙4、屋顶掌握:(1)屋顶种类了解:(1)屋顶做法5、装修(宋称小木作)了解:(1)

2、门(2)窗(3)天花、藻井、卷棚(4)其他装饰(5)家具陈设6、色彩与装饰了解:(1)色彩(2)装饰第一节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一)台基:台基:房屋下面的底座,是整座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台基作用:御潮防水,后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台基发展演变:夯土台基(新石器晚期)高台建筑(周代,是台基发展的顶峰)。台基分类:根据使用功能和外形(自南北朝起),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根据台基的层数,分为单层(一般房屋)、2或3层(隆重的殿堂)。(1)普通台基至少在商代早期已出现,全部由夯土筑成。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巳外包砖

3、石,而且还具备了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南北朝至唐的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成连续的壶门。宋式做法可参阅《营造法式》卷三;在宋画中也有不少表现,大抵以石条为框,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2)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比较复杂,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是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造型日益复杂。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五代、两宋和辽、金也继承

4、了这种作风,特别是壶门中佛像、伎乐人物的雕刻更加细腻生动,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角柱改成“巴达玛”(蒙语“莲花”)式样,壶门及人物雕刻已不大使用。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天坛圜丘石阶故宫外三殿第一层台基(二)踏道踏道: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踏道类型:阶梯形和斜坡式两种。(1)阶梯形踏步始于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初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后来使用了夯土。在踏跺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踏步的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

5、多阶等形式。(2)坡道礓礤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营造法式》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在唐宋壁画中,已将辇道置于二踏跺之间,后来在荤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故宫保和殿后踏道、陛石(三)栏杆距今六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已发现木构的直棂栏杆;周代铜器如春秋的方鬲也有卧棂栏杆的表示;而战国铜匝上的纹饰则刻划为实心的矮墙。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

6、柱、寻杖、阑版都已具备,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版。唐代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其寻杖和阑版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宋代大体沿用唐制,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营造法式》中有.用二层阑版的,称为“重台勾阑”。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木、竹栏杆造型轻快灵巧,栏版部分变化极多。除了可供休息,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故宫钦安殿石栏杆(四)铺地类型:分为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室内铺地:原始社会已烧烤地面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

7、湿。周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晚周已出现铺地砖,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秦代有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长边留子母唇供搭接。汉墓中铺地形式有数10种,一般为方砖或条砖,也有用石板或空心砖。东汉墓中已出现了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磨砖对缝地砖。而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磨成斜面,从正面看几乎辨不出灰缝。宋代起砌砖普遍使用了石灰,使防水性和粘着力都大有提高。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室外铺地:新石器中期已有卵石铺砌的室外路面。西周中期,有了以卵

8、石竖砌室外散水。秦、汉时又在卵石两侧砌砖,使散水不易被冲散。唐代就全用预制的地砖了。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为此,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无论室内或室外,历来重视地面排水。第二节大木作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构成:柱、梁、仿、檩等组成。意义: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