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

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

ID:5933229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29

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_第1页
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_第2页
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_第3页
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_第4页
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_第5页
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_第6页
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_第7页
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_第8页
资源描述:

《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研究  摘要:该文采用实验的方法,分析运用新教学模型和运用传统教学模型效果的优劣,结论显示,运用新型教学模型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词: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91-04本人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做实验教师多年,这为信息融合教学模型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因条件有限,为检验新模型和传统模型的效果差异,我只选择了一个大学物理实验项目——《杨氏模量的测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运用信息融合教学模型和运用传统教学模型的实施效果。1《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

2、的课程描述1.1课程开展说明《杨氏模量的测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要求学生要有细心观察能力、独立操作仪器的能力和复杂数据处理的能力。这些都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开设的对学生要求的必须达到的能力目标,是一个工科类学生必修的实验项目。本学期《杨氏模量的测量》课开设的时间是:2013年3月8号至5月30号,总共是8周824节课。实验班级一个,人数43人,首先,我将该班分成4个组,实验项目和其他3个实验项目同时轮流进行,其中,两个组为实验组,运用信息融合教学模型,剩下两个组运用传统教学模型,主要以杨氏模量的测量为观测点。1.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验组,采用了信息融合

3、学习模型,来增强学生接受能力、操作能力,挖掘并激发学生的潜能[1]。首先,利用学院的网站资源,把《杨氏模量的测量》相关的仪器介绍,原理说明,操作流程已经实验注意事项的视频资料,放到网站上,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观看。同时,在网站上还有很多该实验的背景资料,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获取课外的扩展知识。平时,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现代通讯设施(微博、QQ等)进行互动,让他们随时讨论《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课程的相关问题,这样可以了解更多杨氏模量的测量方法及其前景应用的知识,把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从过去的传统课堂延伸到丰富多彩的课外,从而,也促使学生学习目的发生变化

4、,不再是为了来修学分,应付考试。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2]。2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2.1《杨氏模量的测量》内容分析在对《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课程的初步分析后,下面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说明,详见表1。(2)学会《杨氏模量的测定》的仪器操作规范。8(3)理解《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的基本原理。(4)通过拉伸法测杨氏模量,熟悉数据处理应用。\&课程分析\&学习本实验课程的学生,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在高中学习物理的基础各不相同,各自的学习能力及个性都存在差别,而且,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也有很大的差异,来自经济发达的地方明

5、显比经济落后的地方的学生掌握的更多更好。但是,经过大一一个学年的学习,对于物理基础实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都有较大的提升,大部分同学对本实验的开展,障碍都不大[3]。\&教学方式\&自学、课堂讲授、网络学习。\&学习活动\&预习并做预习报告、资料收集、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讲授、问题解决、思考作业等。\&学习资源\&自编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教程》;视频资料;网络资料。\&]2.2《杨氏模量的测量》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信息融合教学模型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表2所示):2.3《杨氏模量的测量》活动设计根据信息融合学习的理论基础,针对《杨氏模量的测量

6、》实验课程的内容,笔者对信息融合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具体设计详见图1所示。2.4《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的学习支持8本实验的学习支持,主要是大学生物理实验中心的实践教学网和海量互联网资源。在课前,要求学生浏览学院实验中心的网站,并观看《杨氏模量的测量》的相关教学视频,同时,通过互联网,查阅实验相关的资料,了解本实验课程的大量背景知识。在正式课堂教学时,老师先收取学生预习报告,并提问学生,检查是否达到要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实验原理做简要说明,然后对测量过程进行讲解,重点突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仪器调整的步骤,和关键环节;其次,跟踪学生实验过程,发现学生

7、出现的误操作和不明白的地方,提供适当帮助。当然,教师要尽量少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过程繁琐,步骤多,需要学生有耐心地学习与操作,鼓励学生,增前自信,相信自己能顺利把实验完成。在课后,要求老师及时和同学们交流,这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运用QQ、微博和E-mail等形式与学生互动,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实验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作业情况,还可以进行课后答疑等。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学习杨氏模量的测量的最新进展以及应用情况等[4]。2.5教学评价《杨氏模量的测量》教学

8、评价,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1)实验的预习情况。82)实验过程,学生纪律,操作规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